河南省地质局结对帮扶罗山县孙岗村10年纪实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筱晗 通讯员 周强 经涛 王浩源
2015年以来,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河南省地质局先后派该局赵玉强、郭东兴、郭晓华、经涛等奔赴罗山县青山镇孙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前后4届工作队,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路上接棒前行。
这10年,省地质局驻村工作队躬下身,沉下心,扎下根,队员换了一茬茬,但一心为民促振兴的责任和担当始终未变,他们争做熟悉情况的村里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推动发展的带路人,把身心融入村子、情感融入农户、工作融入班子,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围绕“产业共进、田园共治、乡风共育、民生共享、组织共建”五大工作方向,每年坚持在孙岗村办“十件实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五一十”驻村帮扶工作法,真正“驻”进群众心里,一五一十,一步一步,走出了一条幸福帮扶路。
10年来,河南地质人风雨兼程,用脚步丈量“帮扶路” ,用双手助推“振兴梦”,结对帮扶的孙岗村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展现巩固脱贫新成效,焕发和美田园新面貌。
固守初心抓根本,党建引领脱贫振兴新征程
2024年6月,在“艾叶飘香 端午浓情 敬老孝亲”端午饺子宴活动现场,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一道为为全村65岁以上老人包饺子,吃上温暖的团圆饭,还“就地取材”为村民们带来精彩的文艺表演,现场欢笑不断,反响热烈。自2022年以来,“饺子宴”活动已经成为驻村工作队基层党建阵地“活”起来,群众“乐”起来,文明乡风“吹”起来,党建效果“实”起来的又一新举措。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任务。如何“以组织之力筑脱贫之基”,就成了每一任驻村第一书记首要思考的问题。自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赵玉强起,第一书记们就带领工作队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不拘时间,不论地点,采取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探查民意,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等,把基层组织和村务活动纳入了更为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而饺子宴就是组织发力,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和文明创建的有机结合,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推进乡村治理的生动写照。
夯基础,强化制度保障之余,历任驻村第一书记始终注重抓学习,加强理论武装,抓关键,凸显组织能力。以“两学一做”为基本内容,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采取“选、育、退、转”结合的方式,在党员发展中按照“把双能群众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的培养原则,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每年都组织全村党员及村民组长代表赴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林州红旗渠、驻马店竹沟、湖北红安等地都留下了孙岗党员的学习身影。通过结合乡村党建实际,干部、组织、人才三个轮子一起转,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实现强组织、聚合力、兴产业、富百姓的良性发展,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脱贫振兴。如今的孙岗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更强,党员队伍素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有人带,环境改善有人抓,弱势群体有人帮,全村党员群众看到了希望、干出了信心。
咬定青山勇担当,精准护航激发内生动力
孙岗村属于浅山丘陵地带,村民人均耕地较少,主要靠种植水稻和养殖家禽为主,收入微薄,村集体更是入不敷出,以前是名副其实的深度贫困村,如今村集体年收入达30万元,远超周边。而故事的转折,始于精准帮扶后——
“脱贫”是总目标,“精准”是方法论,省地质局派驻的精准帮扶驻村工作队进驻孙岗村,挨家挨户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其中,精准识别是第一步。工作队自驻村伊始,就住在农村、下到农户、蹲在农田,第一时间熟悉村里基本情况,按“四个必到”要求,组织全面入户核查,动态调整全村贫困人口情况,并将村基本情况、贫困户基本情况、“一对一”结对帮扶情况、脱贫攻坚规划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挂到“脱贫攻坚作战室”墙上提示提醒,潜移默化中营造脱贫攻坚氛围。
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郭东兴说,这一做法得到了县扶贫办的样板推荐,更是受到全村老百姓的一致欢迎和称赞,大家都知道孙岗村里来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队。
精准识贫的目的是实现精准脱贫。如何让“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工程落细落小落实?局机关12个支部和局属单位机关13个党支部与41户贫困户结对子,县乡干部、企业家、社会乡贤等与另116户贫困户结对,实现了村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全覆盖,进而朝着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精准”目标不断靠近。
致贫原因复杂,返贫风险潜藏,但社会保障措施“一兜了之”显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工作队超前谋划,通过入村开展各类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班等,仅2020年以来,累计为850余人次开展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农村电商技能培训,孙岗人脱贫致富的热情、信心、劲头得以提振,原有的157个贫困户、614人超标准脱贫,驻村工作队也于2021年获评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工作队深知,脱贫村的“蝶变”,离不开产业发展。立足2016年获批的“河南省移民乡村旅游试点村”(全省只有30个),如何做出“乡村产业+”大文章?答案是打出“农旅融合、消费帮扶、绿色种植”的组合拳,擦亮“和美孙岗”金招牌。源源不断的游客走进孙岗“千亩桃园”,一车又一车“土”特产销往省地质局和各直属单位,铺满全村的艾草田成为村集体经济的“吸金草”,村党支部书记李长青感慨:“原先在外务工的村民们,如今返乡在家门口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和集体合作社一起种艾草,大家都有事做、都有钱挣,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迈向乡村全面振兴,孙岗村正彰显出愈发强劲的内生动力。
发挥优势办实事,“外来客”成了知心人
孙岗小学校园里,由省地质局出资63.6万元新建、总面积579平方米的两层综合楼成为主要教学点以来,彻底改善了师生工作、学习环境。乡村振兴,教育先行。
省地质局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郭晓华介绍,在精准落实一对一资助困难学生的同时,省地质局驻村工作队为阅读室陆续新增图书3000余本,每年捐赠校服、书包、学习文体用品,坚持对留守、单亲、学困、残疾、三类户等困境学生开展家访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有了家门口的好学校,孙岗学子的学习成绩逐年提高,省地质局也连续9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累计共向孙岗村62名新考取本科院校或家庭困难的学生捐赠12.5万元助学金。
而这,只是驻村工作队在走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后,为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为解决“如何稳”问题而勇于担当的生动缩影。
10年来,4届驻村工作队在驻村帮扶工作中,积极发挥地质行业优势,结合孙岗实际,在环境治理、土地整理、水土污染生态修复、乡村旅游规划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4任驻村第一书记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项目、民生工程项目等60多项,先后建成党群服务中心新址、易地搬迁小区、党建文化广场、集体经济“农家乐”、污水处理站、艾草种植基地等,进行危房改造48户,修建生产道路19.7公里,改造灌溉坑塘24口,增加6台变压器,全村实现电网改造全覆盖,24小时自来水户户通,村组道路全部硬化。10年来,河南省地质局通过直接安排、争取引进等方式,到村累计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
今天的孙岗村,拥有全县最大的村级便民服务站,稳定的农副产品销售规模,蓬勃发展的艾草种植产业,现在村集体年收入已达30万元。当了四十年村干部的徐其国老人看来,“变化”是贯穿10年的高频词之一,“村里越来越美、村民的精气神越来越好、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提起未来,种粮大户杨效军信心满满,“我和大家一样期待下一个10年的到来,因为孙岗村一定会越来越好!”
全维协同强后盾,“新队伍”前赴后继踏上振兴路
《之江新语》是省地质局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经涛常翻常学的“案头书”,他清楚地记得这篇文章——《抓落实如敲钉子》,“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党的建设、改革发展、民生建设等多项工作中都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指出一锤一锤接着敲,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从2015年起,省地质局驻村工作队经历了4届、10年的光阴。
这10年,河南地质人牢记领袖殷殷嘱托,无畏山高水长,不惧道遥路远,拿出不差人、不服输、不甘心的拼搏精神,凝聚起结对帮扶最磅礴、最深厚的力量。早在2016年5月16日,省地质局专门召开了驻村帮扶工作大会,并以局名义印发了《驻村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全局机关党支部结对帮扶驻村贫困户的实施意见》等,强化顶层设计。结对期间,统筹安排支持驻村帮扶项目及工作经费专项资金逾千万元。10年来,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市县各级领导到村交流工作200余人次,地质局领导班子成员到村80余人次、处级干部700多人次。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中国特色驻村帮扶政策制度体系里,高效搭建了综合政策引领、专项政策配套、地方政策支撑的联动政策框架,长效引领驻村帮扶工作攻坚拔寨、行稳致远。
这10年,从温暖中起身,迎着辉光奔跑,如今的孙岗,房前屋后花红树绿,搬迁小区干净整洁,文化广场笑语欢声,文明新风整村环绕,群众处处笑脸相迎;如今的孙岗,脱贫人口稳固托底,产业发展步入正轨,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乡村治理不断完善,支部堡垒日益坚固,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如何打好驻村帮扶这张牌,让巩固脱贫更有力度,乡村振兴更有速度,文明幸福更有厚度,河南省地质局党组书记、局长石迎军回答说,我们用10年的实践,守住了庄严承诺,也给出了生动答案: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记在心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一五一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河南地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