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古玩收藏家集体请愿:请先查十大古玩拍卖行与四大古玩商的"合法"赃物!

引言:资本与权力的合谋

中国古玩界长期存在一个隐秘的“游戏规则”:顶级拍卖行与古玩商垄断了文物交易的话语权,而他们背后藏匿的灰色产业链,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刘益谦以2.8亿元天价拍下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的案例,看似是资本对艺术品的追逐,实则揭示了更深层的权力结构——十大拍卖行(保利、嘉德、苏富比等)与四大古玩商(程寿康、李鉴宸等)通过“高端人脉网”操控市场,甚至将非法文物“洗白”成合法藏品。如今,民间收藏家集体呼吁:若文物市场要正本清源,必须从这些“合法”赃物的源头查起!

一、垄断与洗白:拍卖行的“合法”外衣

  1. “不保真”规则的滥用

根据《文物保护法》,拍卖行和古玩商在交易中普遍采用“不保真”条款,这一规则本为规避法律风险,却为非法文物流通提供了温床。例如,被盗文物通过国际拍卖行编造“传承有序”的故事,摇身一变为“合法藏品”。学者吴树在《中国文物黑皮书》中指出,近30年国内约200万座古墓被盗,大量文物通过香港、广东等地走私至海外,最终由拍卖行高价回流5。

2.资本与权力的利益链条

十大拍卖行与四大古玩商掌握着古玩界的核心资源:高端买家(富豪、政要)与鉴定话语权。例如,仇国仕为刘益谦策划的“鸡缸杯品茶”事件,不仅抬高了文物价格,还通过龙美术馆销售3万件仿制品实现二次牟利。这种运作模式本质上是资本与权力的合谋,将文物交易异化为金融游戏。

二、民间收藏家的困境:被排除在外的“真相”

  1. 鉴定与交易的阶级壁垒

中低端收藏家被系统性排除在主流市场之外。高端拍卖行明确表示“只为富豪服务”,而民间藏家只能通过电视鉴宝节目(如《华豫之门》)或“套路拍”公司寻求出路,却屡屡陷入杨某、崔某等伪专家的骗局。一名藏家坦言:“即便拥有真品,没有高端人脉,藏品只能沦为废纸。”

2.法律保护的缺失

古玩交易的法律风险几乎全由买方承担。例如上海普陀区法院判决的“800万赝品案”中,法院以“买者自慎”为由驳回买家诉求,默认行业潜规则。而《刑法》对“倒卖文物罪”的模糊界定,使得民间交易动辄触法,而拍卖行却能以“合法”名义逃脱监管。

三、案例与证据:赃物如何被“洗白”?

  1. 博物馆失窃与拍卖行销赃

2002年承德文物大案中,博物馆内部人员盗取的文物通过拍卖行流入市场;2023年四川图书馆文物失窃案中,赃物同样出现在国际拍卖名录。学者李学勤曾揭露,英国拍卖行高价售出的汉代鎏金甗,实为近年中国被盗文物,但因缺乏证据无法追回。

2.仿古玉诈骗产业链

郑州“仿古玉案”中,老郭父子与中间人申某强合谋制作高仿古玉,以“高古玉”名义骗取蔡某鸿、王某明等买家超5000万元。这类案件暴露了拍卖行与地下工坊的勾结:赝品经“专家背书”后,通过拍卖行或古玩商流入市场。

四、法律漏洞与监管失灵

  1. “合法洗白”的灰色地带

《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界定模糊,导致大量出土文物被归类为“古玩”,从而规避法律监管。拍卖行则利用“不保真”条款和跨境交易,将非法文物包装为“海外回流珍品”。

2.监管机构的失职

国家文物局虽公布过文物被盗数据,但对拍卖行的监管长期缺位。例如,北京某拍卖公司以“文化交流”名义为赃物提供检测证书,而相关部门未对其资质进行审查。

五、民间呼声:重建公平与透明的古玩市场

  1. 彻查“合法”赃物来源

收藏家呼吁对十大拍卖行与四大古玩商展开专项审计,追溯其拍品的原始出处,尤其是“传承有序”文物的真实来源。

2.完善法律与行业标准

需修订《文物保护法》,明确“文物”与“古玩”的界定,并要求拍卖行对拍品来源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建立全国文物数据库,实现出土文物与市场流通品的比对。

3.打破垄断,扶持民间平台

鼓励民间鉴定机构与独立专家参与市场,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文物交易的透明化。例如,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尝试“平价拍卖”模式,让文物回归大众。

结语:文物属于历史,而非资本的玩物

古玩市场的乱象,本质是资本对文化遗产的掠夺。若放任十大拍卖行与四大古玩商继续操控规则,中国文物的流失与异化将不可逆转。唯有打破垄断、严查赃物、重建公平,才能让文物真正“活”在历史与人民的记忆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古玩收藏家集体请愿:请先查十大古玩拍卖行与四大古玩商的"合法"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