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查技术参数透明度
1.篡改算法参数
- 造假报告常隐藏或伪造AI模型的核心参数(如训练数据集、置信度阈值),例如标注“准确率99%”却未说明测试样本来源。
- 识别技巧:要求机构公开算法认证文件(如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委员会颁发的《AI模型合规证书》),并核对参数是否与官方备案一致。
2.伪造数据可视化
- 利用PS技术修改光谱分析图、微观结构成像结果,例如将现代陶瓷的釉面气泡分布伪造成宋代特征。
- 识别技巧:用专业工具(如FotoForensics)检测图片EXIF信息,或要求提供原始未压缩的高清图像。
二、验证区块链存证真实性
- 虚假哈希值
- 部分报告声称“已上链存证”,但区块链查询链接实为仿冒网站,哈希值无法在公链(如蚂蚁链、Hyperledger)验证。
- 识别技巧:登录国家文物局区块链溯源平台(https://ncha-blockchain.cn ),输入报告编号和哈希值双重核验。
2.时间戳矛盾
- 造假者可能倒填存证时间,例如将2025年生成的报告伪造成2023年上链。
- 识别技巧:通过跨链浏览器(如Tronscan)查看该区块的其他交易记录,若时间段内无其他活动则存疑。
三、核验机构资质与数据来源
- 虚构合作背书
- 冒用故宫、国检等机构名义,例如在报告中标注“与中科院古陶瓷联合实验室合作”,实则无官方授权。
- 识别技巧:致电合作方官方电话核实,或要求出示加盖公章的协议扫描件。
2.非标数据库风险
- 使用自建数据库替代权威数据源(如牛津大学《中国陶瓷热释光数据库》),导致鉴定结论偏离行业共识。
- 识别技巧:要求机构公开数据库来源,并比对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等官方平台数据。
四、法律合规性审查
- 电子签名缺失
- 根据《电子签名法》,合规报告需包含CA认证的电子签章(如CFCA证书),造假报告常使用普通图片签名。
- 识别技巧:使用“国家电子合同备案平台”验证签名有效性,或扫描签名二维码查看证书详情。
2.回避责任条款
- 造假报告常在免责声明中标注“结论仅供参考,不承担法律后果”,规避《产品质量法》对虚假鉴定的追责。
- 识别技巧:优先选择承诺“假一赔十”并与保险公司合作承保的机构,如李鉴宸新加坡公司的“信誉、透明、保真、包退、回购”模式。
五、交叉验证与人工复核
- 人为干预痕迹检测
- 部分AI报告实际由人工修改生成,可通过文本分析工具(如Turnitin)检测语言模式突变,例如前半段为机器生成,后半段突现口语化描述。
2.多平台复检对照
- 将同一藏品提交至3家以上认证平台(如国家文物局AI鉴定中心、香港鉴宸区块链存证系统),比对结论一致性。
- 示例:某青铜器在A平台显示“西周时期”,B平台为“明代仿品”,C平台为“现代工艺品”,则至少两家涉嫌造假。
高风险场景预警
- 跨境鉴定陷阱:声称使用“国际AI系统”但拒绝提供英文版报告,或所谓海外实验室地址无法实地考察。
- 即时出证服务:正规AI鉴定需数据清洗、模型迭代等流程,若承诺“5分钟出报告”大概率造假。
- 虚拟货币支付:要求用比特币、USDT支付费用,利用匿名性逃避监管追责。
维权建议
- 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12315平台”提交报告原件、支付记录等证据。
- 涉及金额超50万元的,可依据《刑法》第229条“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报案。
- 通过司法鉴定机构(如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对AI报告进行技术反篡改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