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云贵高原的群山仍披着黛青色薄纱,北盘江河谷却已涌动起一片绯红。水城区发耳镇的万亩樱桃园里,玛瑙红樱桃如珠似玉,挂满枝头,空气中浮动着清甜的果香。这较常规品种早熟二十余日的“入春第一果”,正以“先发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写下“一颗红樱带富一方”的传奇。
“樱桃好吃树难栽”,而发耳镇似得造物主偏爱。《礼记》所言“天时地利人和”在此浑然天成:北纬26°的黄金坐标,北盘江低热河谷的独特地貌,让这片土地平均气温21.5℃,昼夜温差达15℃以上,形成“天然温室”小气候。对此,当地农技专家用科学诠释这份馈赠:“樱桃树冬季需7.2℃以下低温600小时完成休眠,春季又需充足光照积累糖分,发耳镇恰处完美平衡点。”
十二年前,当第一株玛瑙红樱桃幼苗在此扎根时,或许无人料及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农业革命。2012年,发耳镇新联村尝试引种改良品种,当地人发现:相较于传统樱桃,玛瑙红樱在本地萌芽期提早10天,果实发育期缩短15天。果不其然,这里出产的樱桃凭借“早”的优势与优良品质,迅速赢得市场青睐。
抓住这一特性,发耳镇及时启动“抢早工程”——善用“杠杆”之力,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培育出以党员、致富带头人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队伍,打造出了“一早五果”蔬果产业集群,群众收入渠道拓宽、幸福感显著提升,展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气象。
蒋兴忠是发耳镇的玛瑙红樱桃种植大户之一。自2015年起,他陆续种植近300亩玛瑙红樱桃。这位与樱桃相伴十年的“土专家”,始终严守“三控”标准:控产量保品质,每亩限产800斤;控化肥增有机肥,果实干物质含量提升至23%;控采摘时间,糖酸比达18.5%方准入市。凭借“早”字诀,他的樱桃园年收入稳定在80万元左右。
这种精益求精的追求,铸就了发耳樱桃的独特风味。轻咬薄如蝉翼的果皮,18.5%的黄金糖酸比在舌尖演绎绝妙平衡——初尝是北盘江晨露的清洌,细品有高原阳光的蜜意,回味带夜霜微凉的酸爽。发耳镇玛瑙红樱桃“红绡剪就,珠玑满缀”的惊鸿之貌,兼具“甜、脆、香、红、干物质含量高”的特质,其铁含量达0.8mg/100g,恰如《本草纲目》所赞“益脾胃,滋养肝肾”。
“早”字招牌让发耳樱桃行销全国。“我们的樱桃坐过专机,每单经过12道质检工序,佩戴‘发耳樱桃’专属溯源码。”发耳镇顺丰速运负责人介绍道,“从枝头到北上广餐桌不超过24小时,损耗率控制在3%以内。”
产业链的延伸更显“早”经济的活力。樱桃花开时节,农耕步道化身为沉浸式赏樱长廊;果实成熟季,采摘研学、云端拍卖、直播带货等活动纷呈。
“每年春天,我们以花为媒,通过节会经济整合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与招商引资,实现三产融合。”发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叶维描绘发展蓝图。
在新联村包包寨组樱桃合作社,“党员包保地图”标注着振兴密码:老党员创新的“Y形整枝法”使亩产提升30%,青年党员组建的“云樱”直播团队打通电商销路。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12000余亩盛果期樱园化作“振兴树”,“预计今年带动50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超1.2万元。”发耳镇副镇长董朝阳说。
这场持续十二载的“追春逐梦”,早已超越单纯的水果经济——发耳镇以“早”为墨,在黔山秀水间书写乡村振兴的辩证篇章:既传承《齐民要术》“顺天之时,度地之宜”的农耕智慧,又跃动现代农业“向科技要效益”的创新脉搏;既守护“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乡愁记忆,又构建“云端接订单,触网销全国”的开放格局。每一颗提前二十日报春的果实,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不仅是四万发耳儿女的“致富果”,更是他们献给新时代的炽热情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