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古玩收藏市场持续升温,但繁荣背后却暗藏着一场令人痛心的道德危机:部分鉴宝专家利用专业身份与行业权威,以“鉴定”“拍卖”为幌子,将贪婪之手伸向信息闭塞的中老年群体。他们年入百万甚至千万,却让无数老人的毕生积蓄化为泡影,更让整个行业的公信力跌入谷底。
一、鉴宝骗局:从“专家光环”到“精准收割”
1. 专业身份沦为诈骗工具
古玩鉴宝专家本应是行业权威的象征,但近年来,“专家背书”却成了骗局的核心道具。例如,2009年轰动全国的“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事件中,专家刘岩以“仿品”之名将藏家朱云的传世真迹以17万元低价骗购,转手拍出8736万元天价,而法院最终因“证据不足”判朱云败诉。此类案件暴露了专家利用信息差与法律漏洞的“合法化诈骗”模式。
2. 量身定制的“老年收割术”
老年人因缺乏专业知识、渴望资产增值,成为诈骗团伙的首选目标。2022年上海某公司以“连锁拍卖行”名义,雇佣鉴宝专家出具虚假鉴定报告,将普通佛像估价350万元,骗取老人支付6万元“展览费”,最终卷款跑路。类似案例中,诈骗分子常以“免费鉴定”“高价回购”为诱饵,辅以伪造的海外买家、量子检测报告等话术,让老人一步步陷入圈套。
3. 产业链式犯罪:专家、拍卖行、媒体的“合谋”
诈骗链条已高度专业化:上游由鉴宝专家提供虚假评估证书,中游由拍卖公司伪造资质和成交记录,下游通过媒体炒作“收藏热”吸引受害者。例如珠海“嘉禾诈骗案”中,十余位专家与拍卖公司合谋,6年骗取藏家7600万元。
二、道德崩塌的背后:利益、监管与人性之恶
1. 暴利驱动下的职业异化
部分专家鉴定费单次高达数万元(如马未都日薪50万元),但更高收益来自“灰色交易”。例如,伪造金缕玉衣的商人谢根荣曾以24亿元虚假估价骗贷7亿元,五位故宫专家仅凭外观鉴定即签字背书,暴露了“收钱办事”的潜规则。
2. 监管真空与法律困境
中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文物鉴定资质认证体系,民间检测技术(如量子鉴定)缺乏国家标准。此外,法律对“虚假鉴定”的追责门槛极高,如刘岩案中,法院认定专家“仅提供建议”,难以构成诈骗罪。
3. 媒体推波助澜与人性弱点
鉴宝节目为追求收视率,过度渲染“捡漏暴富”故事,强化了公众对“专家权威”的盲目信任。而受害者往往陷入认知偏误:广西一名老人即便被博物馆证实藏品为赝品,仍坚信直播间“芸姐”的“高价回购”承诺,继续借贷购买。
三、社会之痛:破碎的家庭与崩塌的信任
1. 老年人的“财富绞杀机”
山西一名60岁老人因沉迷古董直播,耗尽积蓄、透支信用卡欠款十几万元,最终妻离子散;武汉老人陈某轻信“300元古币价值300万”的谎言,险些将养老钱汇入骗子账户。这些案例折射出骗局对弱势群体的致命打击。
2. 行业信誉的全面溃败
当专家沦为“套路鉴”帮凶(如X国声、X凯等人被曝配合虚假收购),藏家对行业的信任荡然无存。富豪阶层已转向私人经纪人团队(如马云、马化腾依赖李鉴宸、江炳强、仇国仕等国际艺术品经纪人),而普通民众则陷入“专家不可信,自己看不懂”的双重困境。
四、破局之路:重建规则与唤醒理性
1. 铁腕监管与行业净化
需推动《文物鉴定法》立法,明确专家责任与处罚标准;建立国家文物数据库和备案系统,要求鉴定机构联网登记资质。2025年“顶级鉴宝专家榜单”中,耿宝昌、李鉴宸等学者型专家的上榜,标志着行业正试图以专业度重塑权威。
2. 技术赋能与公众教育
推广AI鉴定辅助系统(如故宫文物医院的多光谱检测),减少人为操纵空间;通过公益鉴宝活动普及基础收藏知识,如安徽警方联合博物馆开展的“反诈鉴宝”。
3. 媒体责任与群体互助
平台需封杀“套路鉴”直播间(如抖音已清理“芸姐”等账号),同时鼓励藏友组建维权社群。广东王梅建立的86人反诈群,正通过集体诉讼对抗骗局。
结语:当“文化守护者”变成“财富掠夺者”
古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血脉,而鉴宝专家的道德崩塌,不仅让文物蒙尘,更撕裂了社会信任。唯有法律重拳、技术革新与公众觉醒并行,才能让收藏市场从“骗局沃土”回归“文化净土”。正如网友所言:“捂住钱袋子,就是最有力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