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作为社会当中商品流通所必须使用的一般等价物,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是极大的,其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也十分明显。
早期人们为了方便货币交换,会用一些自然物体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贝壳、珍珠等,但是后来随着原始制度的瓦解以及封建制度的发展。
人们便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作用也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趋向于多样化。
其中,古人利用货币来充当一种别具一格的宗教礼制文化传播媒介这点更是成为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的、意义重大的职能之一。
一、古币中宗教与礼制所蕴含的内容以及发展特点
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几乎整个历史阶段都被礼制文化和宗教文化深切的影响着,可以说,中国的封建时期历史就是半部中国宗教礼制史。
封建专制制度下还未正式形成之前,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畏惧已经演化成了较之比较成熟的唯心主义,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宗教。
礼乐制度更是在周朝就已形成了大概雏形,并为后来各朝礼制制度构建了大致模型,这两种思想可以说占据社会以及人民思想体系的绝大部分,故而被体现在货币如此重要的社会工具中。
1.多种因素助推古币中出现宗教和礼制的内容
首先,从古至今,只要是有稳定的政府组织存在,货币都是由国家政府统一发行的。所以说"古币上是否能出现宗教礼制文化"以及"能够出现什么内容"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封建统治者全权决定的。
从历史分析的观点来看,"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是出于事情施行者的利益。"统治者利用政治权力将宗教礼制内容展现在货币之中这一行为,当然也是如此。
其次,从社会发展上来看,社会货币礼制文化在古代货币之中展现也是社会的一种主动选择。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完善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包括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出现了除贵金属金银之外的交子、票据、地契等同样可以充当货币的一般等价物。
这种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在推动着社会大众观念、政治秩序等多种因素的改变,都推动着社会宗教礼制观念的强化,也自然而然的将这种宗教礼制上的变化反映并外化到货币元素当中。
2.古币中出现的宗教礼制文化的特点
古币中出现的宗教礼制文化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维护皇权和封建统治政府的有目的性的唯心主义。
因为古人的生产力、生产工具比较落后,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依旧停留在对于大自然巨大力量的盲目崇拜阶段,以至于唯心主义思想在古代社会比较普遍。
封建政府利用民众崇尚和信奉唯心主义思想的心态来进行政治活动、达成政治目的:比较典型的有董仲舒改进儒学,宣扬"君权神授"、"皇权独尊"。
并且提出影响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三从四德"以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兼具宗教内涵和礼制文化的广阔内容。
除此之外,自汉朝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文化便基本形成了"儒家思想为主导,其它思想杂糅"的文化思想格局。
儒家对于宗教以及礼制的影响也最为深刻久远,由是古币中出现的宗教礼制文化元素大多覆盖着儒家的思想理论以及观点,偶有道、法元素存在,但整体以儒学为主。
二、古币中宗教礼制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古币中出现宗教礼制的原因是因为这两种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是统治者安抚民心、维护皇权和专制统治的重要因素。
毫无疑问,因为时代等因素的不同,各个朝代的政策以及思想不可能尽然相同。
这也致使如今我们在进行研究时往往可以发现,不同的朝代不仅有不同的货币,货币上面的文化元素也是大有不同。
而这些差异就是由不同时代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造就的。
古币中所展露出来的宗教和礼制文化是特定时代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源于特定条件下的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共同作用力,同样也对社会产生着反作用力。
统治者在古币上传播展现宗教礼制文化,本质上其实应该归于"出于政治诉求而进行的社会文化传播活动"。
统治者树立起一个标准的正确标杆,这个标杆即社会的"公认"正义,人们必须循着这个导向去进行宗教活动、被社会进行礼制文化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树立较为一致的文化,这是利于社会向着良好统一态势发展的好事情,但是大多数朝代的统治者以及政策更多的却是出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以及封建皇权而进行的思想文化禁锢,并没有从根本上为社会集体利益着想。
就中国古币中宗教和礼制文化内容对于社会的发展影响来说,确实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并在奠定如今中华文化格局以及基本体系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受益人主要还是统治者。
三、结语
统治者借助货币来宣传本朝思想文化以及礼仪制度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也属于较"常规操作"。
不过因为各朝各代的文化政策、政治纲领以及领导者喜好的不同,中国古代货币上所蕴含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不过,本质上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强化群众对于本朝统治的思想基础,维护封建皇权以及封建制度。
总而言之,古代货币除了具有一般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外,还具有十分鲜明以及极其具有制度特色的政治文化引导性。
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反作用于时代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它们产生着直接亦或间接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
《资治通鉴》
《四库全书》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中国史纲要》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
文/朱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