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故乡的影子;一个人无论丢弃什么,都不能丢弃精神的家园。对蔡传林来说,故乡的山水草木,沟壑板桥都深深地扎根于心,也深深地融进了他的血液里、骨髓中,令他挥之不去。
冬日的和城,被寒气包裹。行过一条幽长的曲折小巷,便来到蔡传林的画室,听他娓娓道来曾经的绘画往事——一段励志故事。
滁河边、如方山下的和县石杨镇绰庙社区,他生于斯长于斯,印象中的家独门独院,傲立于滁河大堤上,这是一方净土,鸡鸭成群,炊烟袅袅,晨观苍林,暮看烟霞,夜揽星月,一派和宁安详。尽管生活贫穷,但日子过着也很悠长,且幸福快乐。那年,学校举行的书法大赛,蔡传林获得一等奖,奖品是毛笔、字帖、画册,他很看重这些,懵懵懂懂中,突然对绘画感兴趣,特别是表哥寄来盛放元宵的大宣纸,令他眼界顿开,从舅舅家要来几张,裁成方块大小,借着初中美术书上的国画作品小心翼翼地临摹,临写中发现,薄如蝉翼的宣纸一旦染水点滴,倏然氤氲弥漫,有烟雨朦胧之况味。他认为这就是韵味。白天田间忙碌,夜深沉,昏黄的灯下,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小虾、李可染的水牛等等都在宣纸上复活,买来《芥子园花谱》,仔细研读,师法古人,他沉迷在绘画的世界中,露天电影也不看,在外人眼里,俨然是一个异类。耕读生活里,看似孤独的他,实则内心富有,向往外面的世界,凝眸开往和城的一次次班车,心也随之飞向远方。
背起行囊,怀揣梦想独闯北京,北漂的日子充满艰辛和坎坷,他明白,要想在这座人才济济的京城名都混出个名堂,不付出十倍于别人的努力是很难有回报的。他坚信只要梦想不灭,持之以恒,终能抵达心中的诗与远方。“人家画一小时,我就画两小时,人家五小时我就十小时。” 脚下的绊脚石,崎岖的弯路没能拦住他的脚步,凭着自信和不懈努力,有朝一日终会奔向阳光大道。自信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在北京,并不孤独,而是融入京城绘画艺术圈里,但他始终坚信“一切以作品说话”。
濒临长江的和县,地处江南之北、江北之南,为南北中间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这方人的性格兼有南方的婉约和北方的豪爽,蔡传林也不例外,他属于豪婉兼备,有着北方人大大咧咧的豪爽,又不失南方人的细腻婉约。在绘画创作中,蔡传林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无论树木、云石,还是国画中的细微之处,他都潜心钻研,力求完美。他自称是一个“化缘的僧人”,“吃百家饭,长成自己的一身骨肉。”博采众长,汲取百家精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读书,看展,与人交流,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临窗的街》对他启发很大,三个不同的故事表现一个主题,这让他思考:绘画为何不能用一个命题表现三个不同画面?于是,他试着朝这方面努力。2015年,他着手创作并投稿国展。然而,国展竞争异常激烈,犹如“万人齐过独木桥”。他深知,唯有境界高远、技艺精湛,才可能脱颖而出。尽管多次投稿均石沉大海,但他从未气馁,而是不断寻找差距,继续努力。
2016年,他再次投稿,依然落选。2017年,他的作品首次入围,兴奋之余,他将消息分享给亲朋好友,但最终仍未能入选,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创作。2017年至2022年间,他的国画作品9次入选国展,终于叩开中国美协之门,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幸福时刻。
一次刷抖音时,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创作了一幅画:落霞下,蒹葭苍苍,一行孤鹜展翅飞翔,秋水泱泱,诗意扑面而来。画中的蒹葭、落霞、孤鹜、秋水,皆源于故乡的记忆。他说:“诗情画意是山水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唐诗宋词对绘画很有帮助,因为艺术是相通的。”
蔡传林赓续着新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的传统,师造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桂林山水、阅燕山雨雪、看太行叠峰、读黄山云海,特别是巍巍太行宏伟的气势,震人魂魄,山峰层峦叠嶂,刀劈斧削般直立于天地间,沟壑纵横,山势磅礴,此太行山之大观也。
胸有层云丘壑,画纸中自有沧桑气、乾坤气、空灵气、草木气、烟火气。画室里,墨香弥漫,一堵白墙贴着毛毡,他站立着,固定好宣纸,笔蘸墨水随意挥洒,线条灵动,如回风流雪,点皴沟染,氤氲漫透。名山大川、行云流水、小桥人家……一个个自然风物在纸上悄然生长,郁郁葱葱,气韵飞扬。
“我画的每一幅画就像自己的孩子,我都喜欢。”蔡传林以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诗意的世界。他在墨纸间寻觅风雅颂,用画笔传递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常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