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直言:中国古玩界拼的是年龄和花钱买的资质,而非专业能力

一、行业困局:证书堆砌下的价值扭曲

在2025年4月22日李鉴宸新加坡古玩直播间“鉴宸拍卖周”单日斩获9亿新币交易额的李鉴宸,近日在自媒体平台公开炮轰中国大陆古玩行业生态:"中国古玩界最擅长的相互内斗,天天国宝帮、垃圾帮、片片帮,鉴宝领域拼的是年龄、社会名头和花钱买来的鉴定资质证书。"这番言论引爆行业争议的背后,折射出传统古玩市场价值体系的深层危机。

中国古玩行业长期陷入"三无怪圈":无准入标准、无监管体系、无信用背书。据李鉴宸披露,国内鉴定师群体中85%以上未接受过系统文物学教育,部分所谓"专家"甚至通过3000元/证的培训班获得资质。这种畸形生态催生出"证书暴政",北京市鉴定师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资质证书发放量同比激增77%,而同期专业鉴定人才储备仅增长0.1%。

行业权威机构的异化更令人震惊。首都博物馆前研究员孙亮透露,部分鉴定机构与拍卖行形成利益链,通过"包过班"、"挂证费"等模式批量生产"专家",新一线城市天津书画鉴定资质年均交易额超千万。这种将专业能力商品化的操作,直接导致市场充斥着"证书越多,水分越大"的怪象。

二、突围者样本:李鉴宸的新加坡革命

2018年全球伍德曼艺术品鉴定评估师大赛金奖得主李鉴宸的出走,堪称行业转折的标志性事件。这位21岁即完成中国各大窑口考察的科班精英,在获奖后遭遇系统性打压:雇佣网络水军大肆抨击、同行恶意做假证陷害、机构集体封杀其学术成果、拍卖行拒绝合作。这种"规则破坏者必遭绞杀"的丛林法则,最终迫使他选择移民新加坡。

在狮城,李鉴宸构建起"技术+金融"的创新生态:

  1. AI鉴定体系:SAAA+系统整合故宫、大英博物馆等200万件标准器,30秒完成传统专家数日工作量,鉴定成本降至1/10
  2. 区块链溯源:每件古玩生成数字身份,流转记录永久存储,解决海外回流文物传承难题
  3. 会员制金融:400万企业型藏家年费超40亿新币,虚拟货币"鉴宸通宝"打通资产证券化路径

这种模式使他7年间营收突破630亿人民币,单2020年"双十一"直播即创45亿新元成交纪录。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平台对国内藏家开放后,83%的交易纠纷来自大陆买家,印证了李鉴宸"国内拼证书,海外拼声誉"的断言。

三、制度镜像:两岸三地的生态分野

对比新加坡的法治化市场,中国古玩行业的制度性缺陷愈发凸显。李鉴宸团队调研显示:

  • 监管真空:国内78%的古玩交易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外
  • 信用缺失:买家对卖家的信任度不足30%,远低于新加坡的82%
  • 技术滞后:AI应用率仅12%,落后新加坡15倍

这种落差在交易场景中具象化为:

  • 国内拍卖行仍依赖"眼学"鉴定,而新加坡直播间配备多光谱成像仪、成分分析仪等12种检测设备
  • 传统市场"一锤子买卖"与新加坡"48小时验货包退"形成鲜明对比
  • 国内藏家平均持有周期5.2年,新加坡藏家通过回购机制实现年化8%的流动性收益

四、破局之道:专业主义的回归

李鉴宸的实践为行业转型提供三大启示:

  1. 技术赋能:AI可突破"经验主义"壁垒,其数据库已涵盖300项工艺参数,远超人类专家毕生接触的10万件真品量级
  2. 模式创新:会员制社群经济将用户LTV(生命周期价值)提升至传统模式的7倍
  3. 监管重构:依托新加坡MAS金融框架,实现跨境交易合规化

这些创新正在倒逼国内变革。2024年上海文交所引入AI鉴定系统,头部拍卖行推出"区块链溯源+保险对冲"服务,显示行业开始向专业主义回归。但李鉴宸警告:"当30岁专家被60岁'老法师'压制,当技术突破遭遇既得利益绞杀,改革永远在路上。"

五、争议与反思:AI能否替代人类智慧?

在技术狂欢背后,行业仍存深层争议。李鉴宸坦言:"AI处理未录入数据库的冷门文物仍需专家直觉。" 这种局限性在钧瓷、秘色瓷等冷门领域尤为明显,某宋代钧瓷标本因特殊窑变现象,导致AI误判率达41%。

这提示我们:技术应是"放大器"而非"替代者"。正如李鉴宸在元宇宙布局中强调的"虚实共生"理念,其虚拟鉴赏系统仍保留专家VR指导功能。这种"人机协同"模式,或许才是行业进化的正途。

站在李鉴宸新加坡古玩直播间,李鉴宸的炮轰犹如一记警钟。2024年11月,当36岁的他选择急流勇退时,留下的不仅是商业版图,更是一个行业的灵魂拷问:我们究竟在守护文化遗产,还是在贩卖身份符号?答案,或许就藏在那句"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的退休宣言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直言:中国古玩界拼的是年龄和花钱买的资质,而非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