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篆刻艺术的当代创新性发展——《大众篆刻十八讲》读后

篆刻是中华传统的瑰宝,其流风艺绪,至今尤盛。篆刻在印章的方寸之间,披露了郁勃酣畅的金石气韵,展示了绮丽多姿的造型结构,呈现了生动丰富的意蕴语境。特别是篆刻申遗成功后,标志着中国篆刻作为中华历史文明的优秀代表和经典艺术,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了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领域。为此,《大众篆刻十八讲》的出版是很有普及作用、推广价值与审美意义的,而在此基础上举办的“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2025年4月30日至6月1日,上海中华艺术宫),则体现了在当代人文环境中,刀笔当随时代,传导文化自信,弘扬民族艺术。

《大众篆刻十八讲》,大众篆刻丛书编委会 编,西泠印社2024年出版

纵观历代介绍篆刻艺术之书,基本上都是以笔法、刀法、章法为主体内容,即以技艺化的传授和师徒式的传承为主要手段和方式,这不仅造成了学习上的难度和时间上的长度,而且在突破与提升上也显得相当不易,从而使以往的篆刻局限在小众艺术的范畴内。《大众篆刻十八讲》却用系统的组合、构成的形态及分解的方式,将其完全程序化和智能化,为篆刻“松绑”与“解套”,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传承有绪,守正创新。正是在这个现实意义上,《大众篆刻十八讲》在总结、介绍、研究、评述、推介当代篆刻艺术的创作活动和社会影响方面,呈现了一种时代性的进步与艺术性的蜕变,真正实现了其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篆刻萌发于殷商而兴起于春秋战国,《春秋运斗枢》曰:“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图、玺即印章)这个古老的神话,隐喻了君权神授的帝王意识。至春秋战国时,篆刻印章开始普遍应用。《周礼》中就有“货贿用玺节”之说,即用于商贸交易中的凭信。篆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期出现于秦汉。秦汉印分为铸印与凿印,而汉印的艺术精湛严谨、章法的工稳典雅、线条的苍劲刚健、气势的雄浑豪放,成为印学经典。这个时期的篆刻称为古典印时期。至明清时,随着石章的广泛引进及文彭、何震等文人的加盟,篆刻又崛起了第二次高峰。尤其是清代西泠八家的群体构成及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出现,形成了群星璀璨的流派印时期。而在当代,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3D化、多媒体、大数据的加盟,标志着篆刻已从小众艺术走向了大众艺术,实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从而开创了中国篆刻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即现代印时期。

《大众篆刻十八讲》的主体构成和具体内容是“印六言”“印六化”“印六进”,体现了篆刻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进程、大众化导向。“印六言”即“印言美、印言志、印言情、印言趣、印言事、印言史”,从艺术欣赏、审美追求、情趣传递到心灵倾诉、创意表达、叙事述史,涵盖了篆刻主体的多种功能,其中既有思想的价值、哲理的意蕴,又有美学的关怀与欣赏的愉悦,极大地拓展了篆刻的社会影响、传播空间和实验效应,从而使之“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言志、歌咏言”是中国艺术审美形态的动态构成与能量合成。而“印六言”正是对此的进一步发挥与优化,使篆刻艺术在“美、志、情、趣、事、史”中焕发出时代活力、社会张力和生命魅力,从而在普及中得到提高,在推广中得到升华。唯其如此,由此形成的“大众篆刻”,已成为一项大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化艺术活动,这在中国篆刻三千多年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盛况。从2019年开始,由全国几百家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共同发起参与的“印记中国——大众篆刻作品展”等系列展览活动,可谓盛况空前。如“印记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2019年)”、“印记抗疫——大众篆刻作品网络展(2020年)”直至“印记冬奥——大众篆刻作品展(2022年)”、“印记留学报国——大众篆刻作品展(2023年)”等,几乎每年都举行一到数次,充分展示了“印六言”的六大要素,打造出了篆刻艺术的嘉年华。

大众篆刻,主旨是服务受众、应用社会。秉持是践行大众、走进生活。为了这个创作初心和艺术使命,就必须要对已流传千年的传统篆刻功能进行变法突破。《大众篆刻十八讲》中的“印六化”,就对此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可贵的开创,并借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科学理念,为篆刻在当代艺坛插上腾飞的翅膀,呈现了崭新的审美形式和瑰丽的艺术风姿。“印六化”即“印章创作主题化、印章设计数字化、印章材料多元化、印章创作智能化、印章推广网络化、印章应用生活化”。主题化、多元化、生活化是对篆刻功能的重要变革,也就是让篆刻不再成为书法、绘画、诗文的配角与点缀,而是使其独立化、主体化,以展现时代主题、人文主题与特色主题。多元化即是打破以往篆刻大都是以石章为主的局限,除了将竹器、木类、陶瓷、玻璃琉璃等引进外,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空心玻璃微珠、光纤面板、碳纤维、玻璃纤维、人造石墨、高科技合金等当作新型印材,可谓天工开物、独具匠心,同时也营造了低碳、绿色、共生、循环的环保理念。生活化则让篆刻彻底走出文人化的小圈子,离开书斋画轩的小范围,从印为心造、印记生活到印艺文创,激活了篆刻与生活的联姻。

“印六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或重大突破之处,是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这是对历代篆刻技艺的重大革命。以往篆刻离不开用笔写印与持刀锲刻,而新科技的运用则宣告了毛笔和刻刀的退席。以往篆刻的难度在于写印时需要掌握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缪篆等,刻印时需要掌握冲刀法、切刀法、披削法等,同时需了解春秋古玺、秦汉印系、皖派、浙派、黟山派、吴门派、西泠派、缶翁派、白石派等,而如今这些均可以通过数字化来统筹解决——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位板等现代科技,通过软件、设计App和小程序来完成印章从设计构想到制作完成。

随着广泛传播、艺术实践、创作探索及成就呈现,“大众篆刻”已成为当代艺坛的一种文化现象与艺术景观,使其具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艺术效应和社会影响。这也正是《大众篆刻十八讲》中最后推出的“印六进”的旨归——使篆刻真正进入了“大印学”“大印艺”时代。“印六进”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进国际”,不仅覆盖了全社会,而且开拓了国际化的广阔前景,从而不仅在篆刻艺术的本体上,而且在创作践行及社会推进上实现了创造性扩展、创建性转化、创美性应用,使篆刻艺术之花开遍中华大地,芬芳海外,繁花似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篆刻艺术的当代创新性发展——《大众篆刻十八讲》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