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控价公司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平台规则和法律手段,帮助品牌方监控和管理线上/线下渠道的商品价格,打击低价乱价、窜货、假货等行为,维护品牌价格体系和市场秩序。
以下是常见的控价方式和操作逻辑:
一、核心控价手段
数据监控与分析
全网价格扫描:利用爬虫技术或平台API接口,监控电商平台(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直播平台、社交电商等渠道的商品价格、促销活动、销量等数据。
异常预警:设定价格阈值(如最低限价),自动识别低价链接、异常折扣或未授权店铺。
渠道溯源:通过产品条码、批次号、经销商信息追踪低价商品的来源(如窜货、跨区域销售)。
沟通与谈判
联系违规商家:以品牌方名义要求低价店铺调整价格或下架商品(需品牌方授权)。
经销商管理:协助品牌方对授权经销商进行约束,通过合同条款、保证金制度或取消授权等方式施压。
平台投诉与举报
知识产权投诉:针对未授权店铺或假货,通过商标侵权、著作权侵权(盗用官网图片)、专利侵权等理由向平台发起投诉,迫使链接下架。
假货举报:通过购买鉴定(神秘买家购样取证)、假货对比报告等方式举证,要求平台处理。
平台规则投诉:利用“不当定价”“虚假宣传”等平台规则投诉低价链接(部分平台适用)。
渠道管控与整顿
清理未授权店铺:通过投诉或谈判减少非授权渠道的销售。
限制货源供应:品牌方收紧对经销商/分销商的供货管控,从源头减少窜货可能。
法律手段
律师函警告:对顽固低价或售假商家发送律师函,施加法律压力。
诉讼维权:针对严重侵权行为(如假货、恶意低价倾销)提起诉讼。
技术手段干扰
流量压制:通过SEO优化、竞价排名等方式降低低价链接的搜索曝光(需合规操作)。
买退差评:部分公司采取购买低价商品后退货、差评等手段干扰违规商家(此方式存在法律风险,需谨慎)。
二、控价公司的局限性
平台规则限制:
电商平台(如拼多多)可能更倾向于保护商家利益,对价格管控的投诉审核严格。
单纯“低价”不构成侵权,需结合知识产权或假货问题才能有效投诉。
法律风险:
过度控价可能涉嫌垄断(如纵向价格协议),违反《反垄断法》。
使用“恶意差评”“流量压制”等非常规手段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成本问题:
长期控价需持续投入人力、技术成本,且低价链接可能反复上架。
三、品牌方的配合关键
完善渠道管理体系:
与经销商签订明确的定价协议,约定违约处罚条款。
通过防伪码、区域编码等技术手段追踪商品流向。
授权体系透明化:
在官网公示授权渠道名单,方便消费者识别正规店铺。
差异化产品策略:
为线上/线下渠道设计专供型号,避免直接比价。
四、注意事项
合法合规优先:避免通过控价干预市场自由定价,重点打击假货和未授权销售。
选择正规控价公司:警惕使用非法手段(如恶意投诉)的公司,避免连带责任。
动态调整策略:根据平台规则变化和商家应对方式,灵活调整控价方案。
控价本质是品牌方与渠道利益的博弈,需结合自身市场定位制定策略。短期靠“堵”(打击低价),长期靠“疏”(优化渠道和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