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波澜壮阔的青春史诗
一段觉醒年代的热血征程
一代中国青年的闪亮初心
《谁主沉浮》
陈启文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近期,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重磅新作《谁主沉浮》出版。作品聚焦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群像,展现中国社会激烈变革、碰撞之际,觉醒青年满怀壮志豪情、上下求索真理奋斗历程。
《谁主沉浮》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紧扣“新民学会”核心主题,详细、真实地再现了新民学会及相关成员的活动事迹,重点刻画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湖南的五四运动、驱张运动、湘省自治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新民学会的意义价值和历史使命进行创新性解读,浓墨重彩地讴歌了新民学会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命运转变中的历史贡献。
作品致敬初心闪亮的一代青年,深刻阐释新民学会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人才基础和革命斗争实践基础的“建党先声”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使命,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为当下新时代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谁主沉浮》是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学佳作,不仅能够为读者带来深刻的历史感悟,还能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无论是作为个人阅读的佳品,还是作为赠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简介
陈启文,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文学创作一级。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中国新闻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等多种奖项。
精彩试读
这交友结社之事由来已久,而最早萌生此念的就是毛泽东。他时常感伤自幼失学,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单靠学堂一天上几节课是不行的,必须多结胜友,以求学业广博。1915年7月,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说:“弟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苟舍谈论而专求之书,其陋莫甚。”为此,他与萧子升、蔡和森、陈章甫(陈昌)、熊光楚、萧三等组织哲学研究小组,在杨昌济的指导下,对哲学和伦理问题进行定期讨论。但“以求学业广博”只是毛泽东交友结社的初衷,他还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和求索他一直在执着追求的大本大源。为此,毛泽东还以当时最轰动、最超前的传播方式,在湖南寻求进步青年,以相互砥砺,用他的话说:“求友互助之心热切到十分。”
那是1915年9月,正值秋季开学不久,长沙城内各中等学校传达室门口贴出了一张《征友启事》,用八裁湘纸油印,那字是一笔道劲飘逸的兰亭体,从字体到文体一看就知道此人功力非同一般,这启事后边所列举出的征友条件也非一般人所能达到,要求应征的朋友必须对学问、时政感兴趣,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躯。这可不是一般人敢于应征的。那一句“愿暖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前一句出自《诗·小雅·伐木》“婴其鸣矣,求其友声”,后一句曾为湘军宿将、清两广总督刘坤一《书牍·复至乐峰》所用,乃是求助之意:“无奈罗掘皆穷,点金无术,万不得已,始为将伯之呼!”
这启事贴出来后,一时间,各校师生又是议论又是猜测,这征友者是何许人也?落款“二十八画生”,这是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可谁又知道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谜语。不过,启事后注明“来信由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小陈章甫转交”,这就是唯一的线索了。
当时,有人甚至猜测这是“求女友帖”。那个时代还是严格的男女分校制,尤其是女校,更是严禁男女学生往来。湖南女子师范的马校长,急匆匆地跑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她紧绷着脸逼问陈章甫,那“二十八画生”究竟为何人?陈章甫赔着笑脸再三解释,那是一位品学兼优、志向远大的青年,这个启事也绝不是什么“求女友帖”。他还把启事抑扬顿挫地朗诵了一遍,很动情地说:“马校长啊,您听听,这哪是寻找什么女友啊?这就是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啊!”
听罢,马校长那紧绷着的脸才稍稍放松了,嘟囔了一句:“哪有这样征友的!”
尽管毛泽东征友的反响很大,但应征者却寥寥无几。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仅有三个半人回信”,另一说,“应者亦五六人”。应征者如此之少,只能说毛泽东征友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毛泽东征来的“三个半”朋友为陈章甫、罗学璜、罗章龙。为什么会有半个呢?因为有一个虽然应征但没有明确表态,此人叫李隆邹(即李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