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艺术家杨烨炘的个展暨公共艺术项目“淘金米”第二阶段展——“从‘淘金米’到‘作为一件艺术品的米罐’”在春辰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策展团队将第一阶段的大米以及剩余的黄金收集起来,放入2000个玻璃罐中。艺术家还特别将一些黄金大米随机放入这些罐子中,赋予了它们盲盒的性质。
该项目自2025年3月30日启动以来,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观众们通过参与互动,不仅体验到了淘米的乐趣,还对粮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尽管项目过程中收到了各种反馈,既有很多有益的建议,也包括很多批评。但杨烨炘始终坚信作品的初心至关重要,他认为作品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而观众通过参与活动,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修行。
艺术家杨烨炘将十颗金米粒送去做了重金属检测。
开幕当天,杨烨炘将用于检测的黄金米再次放入米罐。
在展览的第一阶段,杨烨炘用500克黄金打造了1000粒黄金大米,并将其撒入5吨粮食中进行互动。一个月后,大部分黄金大米被淘出,剩余的黄金大米与普通大米一同被收集入罐,并在现场又向这些罐子中撒入了十颗黄金大米。这些大米一共装入了2000个罐子,每个罐子都有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签名,将在展览中对外供人收藏。
艺术家杨烨炘。
杨烨炘表示,这些看似普通的大米,实则含金量极高,每罐的售价从100元到35万元不等,其中最后一罐的售价为35万元,这正是500克黄金的价格,也是展览的起点。杨烨炘希望通过市场机制,将黄金与大米画上等号,让普通大米与黄金产生对等关系,实现价值提升,这是此次展览最重要的目的和意义。
策展人王春辰。
策展人王春辰对展览的第一阶段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淘金米”项目不仅实现了策展团队最初的策划意图,即通过艺术介入社会,引发公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还推动了艺术形式和功能的深刻变化。艺术不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产物,而是与社会现象紧密相连,成为反映和探讨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项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传播,观众们通过参与活动,不仅体验到了淘米的乐趣,还获得了深刻的感悟,甚至有人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
米罐上有策展人和艺术家签名。
一位路过的大叔收藏了编号0010的米罐,并与策展人、艺术家合影。
“淘金米”项目的核心在于其互动性和参与性。观众通过亲身参与,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这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项目中的大米,经过数千人次的触摸、揉搓和抓取,留下了人类参与的痕迹,从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这些玻璃罐最终成为了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策展人王春辰和艺术家杨烨炘。
此次项目中,所有通过销售玻璃罐获得的资金都将用于中创当代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项目,推动艺术中心的发展。未来,策展团队和艺术家将继续探索和推动跨界艺术的发展,希望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这种有意义的社会艺术项目。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6月22日。公众可以通过参观展览,深入了解“淘金米”项目背后的艺术与社会思考,体验艺术与生活、社会的深度融合。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