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滇池之畔的艺术家公社

滇池西岸的白鱼口村,山水与人文的交融成就了一方艺术热土。这里既有波光潋滟的滇池与苍翠山林的天然画卷,又有磊楼、来旧雨轩等文化遗迹的历史沉淀,更有一群扎根于此的艺术家,以传统手艺为笔,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绘就新时代文化图景。

白鱼口的艺术基因,源于自然与历史,而海口街道打造的创作空间与展览平台,则将这片山水秘境升华为艺术聚落。在这里,艺术家们用画笔、刻刀、针线等工具,让艺术的种子生根发芽。

在白鱼口艺术家公社点翠技艺工作室里,吴泽寅正在制作一枚胸针,刻刀精巧地切出两毫米的羽毛作为蜻蜓复眼。这项起源于汉代的首饰工艺,有十几道工序,淬炼出的胸针与发簪,年轻人颇为喜爱。吴泽寅说,之所以选择白鱼口,就是因为这里幽静的环境,让人能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

点翠技艺工作室里的艺术品

作为首批入驻的艺术家,糯黑原创古刺绣工作室的李苹,看中的则是滇池沿岸村庄的资源禀赋,以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古刺绣领域深耕多年的她深知,单靠绣花无法延续传统,唯有融入现代生活、形成产业链才能走得更远。她将传统马面裙、绣品与少数民族老银饰、木雕跨界融合,开发出背景墙饰、新中式抱枕、茶包、旅行胸针等生活化产品。她相信随着艺术家公社的壮大,就能形成聚集效应,大家互动互补,一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徐孝国则租下百亩土地种植葫芦,从原料种植到雕绘加工全链条把控,开发出葫芦丝、葫芦包、葫芦酒壶等爆款产品,葫芦包还登上景迈山文旅热搜。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还在白鱼小学开设葫芦丝课程,将技艺播种于孩童心中。

闲居工作室的黄仁晖将唐卡和掐丝珐琅技艺融合创作出新的作品

闲居工作室的黄仁晖则把唐卡和掐丝珐琅创新融合,其创作的《吉祥坛城》斩获多项大奖。近年来,他还研习漆器制作,以“滴漆入土,千年不坏”的匠心,将漆器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东方美学在时光中永恒。

艺术与社区的融合,也催生了独特的旅居生态。萃屿舒院的赵梓冰以“汇聚传统文化精粹”为理念,搭建起融合亲子教育、康养疗愈的复合平台。孩子们在此可深入葫芦雕绘传习馆学手艺,赴古船说工作室做木工,跟随李苹体验刺绣,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入田间地头。

艺术家们的聚集效应引发“文创旅游链”裂变,当地村民陆续开办民宿、餐饮店,昔日的滇池渔村正蝶变为配套完善的文旅胜地。未来,随着更多艺术力量的注入,白鱼口将书写自然、人文与技艺交融的新篇章。(记者赵伟 许朴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滇池之畔的艺术家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