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海胡问遂艺术馆举办的“艺坛问梅:胡问遂与梅舒适书篆展”开展。本次展览以“刀笔同辉”“艺海同楫”“中日雅韵”三大篇章展开,呈现了两位艺术家的杰出作品,展现了中日艺术之间的深厚对话。
早在1974年,日本著名书法篆刻家梅舒适访问上海,与中国海派书法家胡问遂相见,胡问遂笔下雄浑的碑学风骨,也与梅舒适刀锋中凝练的金石意趣相遇。1979年,胡问遂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首次组成的上海市书法家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大阪、横滨等7座城市。胡问遂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赠梅舒适,梅舒适则以“万里长风送客船”回应胡问遂。从此,这两位中日书法篆刻家拉开了在书法篆刻领域的中日文化交流序幕。
展览分为“刀笔同辉”“艺海同楫”“中日雅韵”三部分展开。胡问遂书法中颜真卿的刚健筋骨、柳公权的峭拔风神,与梅舒适篆刻作品里秦汉印章的浑朴遗韵,共同诉说着汉字艺术的千年传承。同时,展览也选取部分胡问遂和梅舒适分别在中国和日本培育的弟子的作品,显示两国的艺术星火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愈发璀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还特别呈现了两位书篆大家1970年代的珍贵影像文献,包括胡问遂1979年大阪书法展原作、梅舒适承袭吴昌硕金石气韵的篆刻精品,以及他们研究鲁迅文学、唐诗宋词的记录。这些展品与其弟子的作品共同铺陈出一幅文化长卷——既有胡问遂《七律·到韶山》诗碑的磅礴气象,也有梅舒适将中国篆刻与日本“侘寂”(Wabi-Sabi)美学融合的探索,见证着传统在对话中焕发新生。
据悉,2025年至2026年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本次“艺坛问梅”展览也是该交流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寄望通过艺术展的形式,持续推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平与友谊。
正如展览所传达:“流觞曲水,也可以跨越海洋。”当胡问遂以“濯古来新”的理念革新海派书风,当梅舒适将中国篆刻融入东瀛审美——文化差异不再是隔阂,而成为孕育创新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