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圆雕,或浮雕,或刻文记事,或塑造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汉代画像石刻,多为石阙、石室和陵墓上的装饰性建筑构件。汉代人以石作纸,以刀代笔,采用多种雕刻技法,刻出寓意深远、包罗万象的历史画卷。
河南古代陵墓石雕多为古代帝王贵族墓前之仪仗,以石辟邪、石羊、石马、石狮、石天禄、石翁仲以及神道柱等为主,庄严肃穆,威武雄壮,时代自东汉至明清历代皆备。
古人刻碑铭志,以流芳后世的传统始自汉代,传至明清而不衰。河南出土墓志数以万计,以洛阳出土的北魏至唐代墓志最多,或歌功颂德、或撰志记事,为多种门类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材料。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窟造像之风盛行。北魏晚期的造像在吸收外来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和审美观点,造像呈现“秀骨清像”式“中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