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春雨过后,晨光熹微,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村民杨才貌赶紧出门,到地里采摘樱桃,为老客户准备挂有露珠的“玛瑙红”。
“樱桃保质期短,当天送达口味更好。”看到树上大颗大颗的樱桃,杨才貌笑容满面。
今年50岁的杨才貌2007年开始种植玛瑙红樱桃,目前已经种植了60余亩。卖樱桃鼓足钱袋子后,杨才貌家盖起了漂亮的小楼,日子越过越有味。
杨才貌家的发展变化,是陶营村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陶营村
近年来,陶营村抓住玛瑙红樱桃这一优势资源,发挥国家4A级景区总溪河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及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等优势,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打造特色民宿,开发农家乐、采摘园、露营、儿童乐园、帐篷酒店等,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配套设施,不断丰富农旅融合新业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
提起“玛瑙红”的由来,就绕不开一个人:徐富军。
徐富军的老家就在厍东关乡总溪河畔。1983年,高中毕业的他考取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校,主攻园艺(果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纳雍县农业局(现纳雍县农业农村局)下属的农工商资源开发公司任技术员。
玛瑙红樱桃
1987年,县政府号召农技人员下乡领办、创办实体,他积极响应,在陶营村租下350亩土地,开始果树种植之路。
彼时的陶营村,108座土窑林立,烟尘蔽日、水土流失严重。徐富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用果树改变这片土地。初期,他在果园摸爬滚打五六年,投入多产出少,但他还是咬牙坚持改良栽培技术。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1996年4月20日,这一天像是印在徐富军脑海里一样,时隔多年,他仍清晰记得。
那天,徐富军在果园发现一株果实格外饱满、色泽浓郁的樱桃树。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他判断这是难得的“变异”植株。经查阅资料确认后,他大胆决定将其培育成新品种。
此后4年,他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在不同海拔反复试种。
2000年,第一代樱桃成熟,不仅性状稳定,更突破传统樱桃“粒小味酸、不易储存”的局限,果形椭圆、果肉肥厚,常温下可存放三四天。徐富军为其取名“玛瑙红”,后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认其为中国大樱桃优良品系。
2002年,徐富军带着400公斤“玛瑙红”到贵阳试销,刚下车便被抢购一空,每公斤20元的价格,是普通樱桃的10倍。2007年,陶营村玛瑙红樱桃种植已达400余亩,这不仅彰显了该品种的经济价值,更点燃了村民的致富希望。
二
找准赛道,持续发力。
2007年,由厍东关乡党委政府统筹,进一步加大玛瑙红樱桃宣传推广和技术指导力度,引导成立纳雍县万寿玛瑙红樱桃有限公司,成功举办毕节试验区特色经果林建设纳雍县玛瑙红樱桃基地现场会,申请创建纳雍县玛瑙红樱桃产业示范园区,获得“玛瑙红樱桃”品牌命名。
依托精品水果打造项目免费发放樱桃苗及配套肥料、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等政策支撑,陶营村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玛瑙红樱桃,种植面积陆续扩大。
种植规模增加,管理水平又迎来新的挑战。对此,陶营村“两委”积极探索,围绕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和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的目标,采取“管两头、放中间”的方式,由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负责前端种植技术指导、后端销售市场对接,群众负责中间种植管护的模式,推动樱桃产业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村种植面积4800余亩,带动全乡种植3.05万余亩。
游客在陶陶营村采摘樱桃
4月下旬,总溪河畔的暖风吹绿了树木,也吹熟了玛瑙红樱桃。
花香蝶自来,水暖鸭先知。
陶营村樱桃采摘季,山坡上,游客采摘的身影遍布林间;道路旁,一筐筐红彤彤的樱桃让人垂涎欲滴。平均每天有上千游客和商家前往采摘、收购,通村路上、农家院落车水马龙。
果园遍山野,“玛瑙”助增收。如今的陶营村,家家户户种樱桃,郁郁葱葱的果林把村子紧密环绕。
聊起陶营的“前世今生”,杨才貌感慨不已:“以前陶营人靠烧土窑和种庄稼为生,风一吹就尘土漫天,一年辛苦到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如今种了樱桃,不但环境改善了,收入也比以前高很多。”
商贩收购樱桃
村民杨虎虎和妻子也是樱桃种植大户其中之一。他加入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并流转了40余亩土地发展樱桃种植,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杨才貌、杨虎虎的家庭变化,正是陶营发生翻天覆地转变的直接体现。
“陶营辖11个村民组776户3228人,目前建成樱桃采摘园300余个,产值达2800余万元。”陶营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瑶说,种植樱桃后,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达1.3万余元。
三
春末夏初,走进陶营村,起伏的山、流动的水,排列有序的民居、深浅不一的绿在眼前铺展。
林间小火车、孔雀园、陶野民宿、帐篷酒店、陶艺馆……一个个农旅融合项目已投入运营,迎来一批批游客。
“今年樱桃花盛开的季节我就在陶营,漫山遍野都是白色,像被雪花覆盖,真的太美了,当时就和朋友约定,樱桃成熟时,一定要再来陶营。”
人间四月天,满山樱桃红。广州游客熊琨如期赴约,在“陶野民宿”,推门见花,开窗摘果,她实现了樱桃自由,陶营,于她而言,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陶营的变化,看得见,更感受得到。
陶野民宿
近年来,陶营村依托玛瑙红樱桃规模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旅产业融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举办各类活动吸引游客,把购买力“请进来”。
2023年以来,陶营村在前期打造总溪河樱桃产业农旅结合先导区的基础上,整合资金1000万余元打造农旅一体项目,建成儿童乐园、特色民宿、特色烧烤区、农家乐、烙锅城等项目,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整体提升旅游环境和品牌形象,为农旅融合、文旅一体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游客在陶野民宿休憩
2024年,毕节市第一届“玛瑙红杯”乒乓球赛在陶营村举办;
2025年,“春季樱桃花节”“山地越野跑”在陶营村举办;
……
如今,陶营村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突破5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近2000元,昔日“空壳村”蜕变为经济强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樱桃+”的助力下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目前,陶营村正在谋划秋季第二届“村乒”,提挡升级新发展模式,使陶营村“小樱桃带动大经济”的农旅融合发展道路走得更远。“陶野民宿”二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村内建成“风起陶营”休闲餐饮营地,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
陶营将利用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品牌,按照“二月赏花、四月品果、六月避暑,全年康养”生态旅游品牌目标定位,打造总溪河樱桃产业农旅结合示范区。
同时,陶营村推动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立足樱桃产业,打造樱桃红酒;依托总溪河区位优势,建设漂流项目;积极借助农旅融合发展势头,不断拓宽产业辐射面,以及群众增收渠道,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谭虎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