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明川
施施然
(原载《中国艺术报》2025年5月14日8版)
谷雨时节,一夜春雨刚过,被绵延太行山脉环抱的大明川,氤氲着湿润的雾气,连掠过的风都沾染着草木初醒的清甜,明显比市区的春意更深浓了些许。或者说,更接近我们想象中春游度假、放松心灵所期待的自然景地。栎树新发的嫩叶在阳光下泛着鹅黄色的光泽,核桃树的羽状叶片正舒展成半透明的绿云,而柿子树枝头新绽的芽苞,仿佛无数支蘸了青墨的毛笔,正在雨水洗过的碧空书写春天的诗行。最令我心动的是林间漫漶的花毯——二月兰的浅紫与福䘵考的粉红在晨露中交融,织就一匹锦缎,让每个踏足其上的人,都成了漫步云端的仙人。
我们到来的时候,绿意荡漾的草坪上,早已支起了大大小小的露营帐篷,错落有致,仿佛雨后长出的白蘑菇。来自各地的男孩们瞬间都变身成摄影师,举着相机、手机寻找着各种角度;打扮精致的女孩们则忙着变换不同的造型和姿势。年轻夫妇们在草地上铺好洁白的餐布,草莓和樱桃沾着水珠,倒比篮边随意插着的野蔷薇更艳丽几分。几个孩童牵着风筝线在露营地奔跑,七彩的蜻蜓风筝掠过帐篷尖顶,惊起几点未干的雨珠。这静谧恬淡的景象,像极了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笔下的油画,滋养着都市人久违的松弛与欢愉。
我们这支来自全国各地的采风队伍,被安置在小巧的水景房中。这排精致的白房子沿着湖岸坐落于湖水之上,推窗可见一镜碧水倒映着整个天空,台阶上,仍有溪流自上而下源源不断流进湖泊。泠泠水音与树林中的鸟鸣此起彼伏。房间背后,青竹细密的纹路里沉淀着山岚水汽,透过竹隙望去,磁河的清流正抚过散落的河石。据说,磁河属大清河水系,发源于河北省灵寿县的驼梁东麓,是灵寿与行唐的界河。一直流过正定,入保定,最后注入大清河。四月份的磁河尚在枯水期,河水清瘦,但其天然的灵动力量流动在蜿蜒河道里,在太行山与林木的映衬下,格外平添了野趣。说话间,同行的诗人已按捺不住,要下河去捡石头了。
午饭后,我们乘坐景区安排的小火车游览大明川全貌。小火车一路钻隧道、过架桥,车厢里响起此起彼伏的笑声,颇有回到少年儿童春游的感觉。在列车经过花溪谷时,大家却不约而同地静默了一下——太美了,只见亭亭玉立的虞美人正在逆光中燃烧,橘色花瓣薄如蝉翼,随风飘摇;丛生福䘵考铺就的粉色花毯在林地间奔涌,攻城略地般从一片树林,蔓延向另一片树林,似乎有占据整个春天的野心;一丛丛蒲公英顶着浅绿的球形绒冠,像安静的乡村少女,任凭硕大的斑斓蝴蝶在头顶上空翩翩掠过。
我从没见过如此新鲜又淡雅的蒲公英花。原来,除去以往“风一吹就飘向远方”的刻板印象,蒲公英也可以有如此鲜活的青春模样。我忽然领悟到大明川的隐喻:这列穿梭在花海中的小火车,何尝不是载着我们在时光隧道里穿行?从工业文明的冷硬驶向原始野性的美,从钢筋水泥的城市回归草木本真的呼吸。小火车载着一行人攀小桥,过草地,经房车露营地、动物园、游乐场,到达终点时,一行人意犹未尽。
暮色渐浓时,空气中渐渐有了山涧的凉意,恍惚间与多年前的记忆重叠。上大学时,我曾和同学来过一次灵寿。现在记不起具体是在灵寿的哪个方位,只记得也是被群山包围的黄昏,我们哼着歌,坐在开满地黄和紫云英的草坡上,吃着从农家院子里新摘的葡萄,山峦如黛,灌木丛生,野花香气四溢,杏子般鲜艳的夕阳斜斜地挂在西天,晚霞将层峦晕染成玫瑰金色,整个人宛若置身于尘世之外。如今,几度秋去春来,当年的同学已经走散,但只要有人一提到灵寿,我就会想起记忆深处那幅如诗美画。
夜色中的大明川亮起星星点点的露营灯,各种彩灯霓虹、非遗文化表演的火树银花也亮起来,与夜空中的星河遥相辉映。同行的民谣歌手登上篝火晚会的舞台,弹起吉他唱起原创的歌谣,歌声里混和着草木的香气。我在人群中转身,望向群山剪影,忽然懂得所谓乡村振兴,不仅是平坦的柏油路取代了泥泞小道,更是让每块山石都成为故事的载体,每朵野花都被人们倾注自由灵魂的向往。当明月升上驼梁峰顶,整片山谷都沉浸在温柔的春风里,仿佛天地正在酝酿新的诗篇——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关于城市与乡野的对话,关于人类与自然永恒的命题。
诗人施施然
作者简介:
施施然,本名袁诗萍,诗人,画家,主编《中国女诗人诗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曾获中国十大女诗人奖、河北省政府文艺振兴奖、中国长诗奖、《现代青年》当代青年诗人奖,入选河北文学榜诗歌榜等。诗画被译介到英、美、日、罗马尼亚、埃及、西班牙等多国报刊,画作多次参展或被购买收藏。已出版诗集《隐身飞行》《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走在民国的街道上》等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