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粤剧《南海十三郎》亮相澳门艺术节,“沉浸式”演出带观众“秒入戏”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通讯员 潘润华

若对戏文稍难晓,观众犹可沉浸否?

粤剧《南海十三郎》便有如此魅力。

5月10日晚,粤剧《南海十三郎》亮相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主办的第三十五届澳门艺术节,这部由佛山粤剧院联合原版电影、舞台剧核心主创精心打造的粤剧称得上是承自经典而再创经典之作。

《南海十三郎》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聚焦人称“南海十三郎”的一代粤剧编曲家江誉镠艺海浮沉的一生。这部粤剧作品将粤剧所独有的功架、唱腔、锣鼓等戏曲元素与舞台表演充分融合,艺术水平精湛,故事荡气回肠,故而有人说此次“粤剧人演绎粤剧传奇人物的故事”,刷新了不少观众对粤剧现代戏的认知。而该剧自巡演以来,走过中国香港、新加坡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广受好评,可视为近年来粤剧现代戏的一个标杆。

凡讲粤语处,多闻十三郎。南海十三郎的故事在岭南地区流传甚广,正因如此,《南海十三郎》迄今已有话剧、电影、电视剧等版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演绎南海十三郎的人生传奇,皆深入人心。珠玉在前,此版粤剧却也不同凡响。用导演高志森的话说,“整个戏的节奏就是流水行云般”,所以跟电影版一样,达致“继续以紧凑的节奏、电影感的手法吸引年青观众”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澳门演出当天下午,高志森在微博发布“导演阐述”称,这次与佛山粤剧团合作是戏曲呈现,也是他和编剧杜国威的多年梦想,以“唱造念打”演绎原剧本,他视之为他导演工作的重点。杜国威的剧本是香港舞台剧奖得奖作品。高志森还强调:“粤剧版的改编及呈现期望以原著精神为本。”

谈及粤剧版的特点,高志森介绍,这次是《南海十三郎》以戏曲形式呈现,粤剧改编者谢晓莹根据他拟定的分场进行改编与粤剧移植。“作为粤剧,此剧内容并非帝皇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怀才不遇’是此剧的主题;自傲自信的才子编剧经历了人生短暂的幸运,如其他国民一样,日本侵华战争夭折了无数人的事业……落泊潦倒的他,不似人形得连初恋情人也认不出来,亦师亦友的拍档、亲人、徒弟相继离他而去,人生际遇直插谷底,下半生流浪街头,然而,剧作者要写大仁大义之戏有情有义之词,这份坚持,不单令他最终留下不朽经典作品,也体现文章有价的一份风骨,‘文人傲骨的创作精神’是粤剧版改编工作的一大重点。”

“希望还有机会再看”“演员功架十足,人物性格与气质拿捏精准,很好地带我们入戏”……当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年龄的观众相聚于澳门,与南海十三郎来一场“相遇”,共情、共鸣便自然生发了。来自深圳的“80后”游客张先生携朋友一起赴澳看剧,他在接受采访时称赞该剧故事线条紧凑,演员唱腔和舞美设计都相得益彰,为剧情增添了浓厚的氛围。“在看剧前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我不太听得懂全部粤语唱词,以为可能中途会放弃,没想到这部粤剧实在引人入胜,故事、演员、舞台等方面都相融合,极具感染力,让我有强烈的代入感。而且这部粤剧不仅加深了我对南海十三郎的理解,还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沉浸式看剧’。”

粤剧一直以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纽带,而粤剧《南海十三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的文艺作品,此次在澳门艺术节绽放光彩,以戏润心。正如其中一位出品人、佛山粤剧院院长李淑勤所说的,这不仅是一场跨城巡演,更是一次大湾区文化血脉的深度交融,极具意义。

(图片第一张和第二张均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提供,第三张由潘润华拍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粤剧《南海十三郎》亮相澳门艺术节,“沉浸式”演出带观众“秒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