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魔·SANDMAN》
编导/表演:余尔格
视觉VJ设计:谱造司
作曲/现场音乐:蒋维昕
影片简介
从“睡魔”寓言到身体的“清醒梦”实验。在西方的古老传说中,“睡魔”掌管睡眠和梦境,他会朝孩子的眼睛撒一把沙子,孩子们就此进入梦中,这也是英文Sandman(直译为“沙人”)的由来。19世纪末,小说家霍夫曼以此为灵感,写下一则怪异科幻小说《睡魔》,以主人公对人造木偶女孩葛佩莉娅的畸恋,来讽刺工业时代大众对科技浪潮的痴迷。再后来,和《胡桃夹子》一样,霍夫曼的小说被改编为芭蕾《葛佩莉娅》,木偶女孩的机械感的独舞也成为挑战舞者技术的著名舞段。
而编导、舞者余尔格此次于ARCH SPACE全新演绎的《睡魔•SANDMAN》,正是从文学中汲取灵感,对当下的一种观察和审视一一在科技的发展下,我们的身体是失语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反而让我们的感官逐渐弱化。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让科技也是有生命的,甚至可以唤醒身体呢?
余尔格回到自己的身体上:作为舞者,也作为女性的身体,她时常感到一种神性,与自然相连。尽管当代成熟的剧场呈现几乎都依托于精密的科技,但如果技术能够模拟自然的元素,像一个舞伴一样和身体对抗,会是什么感受?身体会相信吗?《睡魔·SANDMAN》的主创们结合了体感交互技术来编舞,通过TD编程与动态捕捉,实时捕捉舞者的每一次呼吸与动作,来构建一个与虚拟自然的“角斗场”。和余尔格共舞的,可能是像素、线条、黑洞,也可能是火焰、树木、潮汐。
多媒体的介入让《睡魔·SANDMAN》的舞蹈呈现出非常新颖的质感,它不单纯聚焦于人的舞蹈一一万物都在流动,也随时穿梭过舞者的身体,舞者则需要调动全部的感官,来接纳如此自由多变的能量。它也许有点像“清醒梦”的体验,一切足够真实,你的身体或许动弹不得,也或许轻盈得好像不存在。我们也非常好奇,作为观众,借由观看,你们的身体会有多大程度被唤醒?
剧目亮点
区别于“舞剧”,“肢体剧场(Physical Theatre)”中“剧场(Theatre)”指的是以剧场为方法,调动声音、光影、观演关系等剧场中的一切来表达,且营造一个不局限于故事或人物的场域。
在这一点上,《睡魔·SANDMAN》的主创团队颇有心得与实验的热情。余尔格热衷于跨界艺术及特殊空间的创作;负责视觉设计的视听厂牌「谱造司」,长期与国内外杰出的音乐人共创为“现场”而生的视觉与交互设计;担任作曲并现场演奏的蒋维昕,也多次在剧场作品中以非典型的声音来表达。巧合的是,五年前,主创们正是因为余尔格的肢体实验《流》而相识,再度聚首,余尔格笑着说:“我们都进化了。”
从小剧场来到视域广阔的ARCH SPACE,他们共同的新命题是:造一个可感知的,具象化的梦境。《睡魔·SANDMAN》不设固定舞台,光影交互将随着肢体而动,在整个立体空间蔓延,尽展大空间的冲击力,置身其中,观众也将有机会“触碰”到梦境的边界。
《睡魔·SANDMAN》的音乐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伴奏”,它将日常听觉经验编入电子乐音程,制造一种梦境折叠般的“听觉幻觉”。用蒋维昕自己的话说:“它既是舞蹈的基石,又时刻准备吞噬动作。既服务于叙事,又不断解构着线性时间,展现奇异的听感。”
创作者介绍
活动信息
时间:2025年5月18日(周日)
15:00-16:00(约60分钟,以现场时间为准)
地点:成都·麓镇山顶广场·ARCH SPACE
报名方式
导筒粉丝享9折福利票价:15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