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报道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玉器,就是一个仿古的作品,应该是仿的青铜器。因为上面的纹饰,我们称之为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常有的纹饰……”初夏5月,来到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中,在典藏部鉴赏室中,这里的观众正目光如炬地盯着桌上的精美文物,聚精会神地聆听专家的讲解。因为这是一年中极为难得的机会,能够如此近距离的,没有隔着玻璃展柜的看到文物的每一处细节。
活动现场
5月16日,在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时,四川博物院的精彩活动就已经开启了。当天,院中举行了库区藏品鉴赏活动,精选四川博物院藏清代和田玉、翡翠、水晶三类共七件珍贵玉器,更邀请了四川省文物局专家库专家唐俐亲临现场,为到场的观众进行讲解,通过“理论讲解+实物观摩”形式展开深度导赏。
活动现场
一件清代的青玉龙钮兽面纹三足炉,蕴藏着什么样的奥妙?在唐俐的讲解中可以了解到,器物炉盖上镂雕了一条龙。“镂雕在整个玉雕工艺中都是非常有名的。”唐俐表示,因为镂雕需要在不破坏玉整体性的情况下,将必要的部分镂空,这一工艺是十分具有难度的。而在唐俐的讲述里也可以得知,在中国数千年的浩瀚历史中,清代的乾隆时期则是清代玉雕最高水平。“乾隆非常喜欢玉,所以他在位的时期,大量的生产了很多玉,特别是在宫廷之中。”
此外,还有清玉螭榴桃式水盂、清青玉卧牛、清玉三色荷叶杯、清翡翠龙纹带钩、清水晶罗汉……当这些精美的玉器亮相时,在场观众无不屏气凝神,被文物之美的震撼。在活动结束后,参与了导赏张女士激动又兴奋地向封面新闻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川博的导赏活动,觉得体验特别好。我是一位文博爱好者,平时就喜欢在博物馆中‘泡’着。但这次在专家的讲解下,我知晓了如何用其他的视角去欣赏文物,不是去看文物多么稀奇精美,而是从中获取更多的专业的知识。”
而在导赏活动之外,四川博物院还将在国际博物馆日推出更多精彩纷呈的活动。包括公益鉴定活动、图书赠送活动、策展人导览活动、“川博讲堂”专题讲座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18日当天,四川博物院还将开放书画修复室,供观众参观。观众可近距离接触了解书画修复,并与修复人员进行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