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国展佳作·创作心路 | 从高中教室到国展殿堂 河南唯一进京油画作品背后的乡建答卷

编者按

作为中国美术界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历经七十五载春秋,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2024年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共设13个分展区、展出4814件作品,其中686件作品进京展出。展览聚焦新时代主题,浓墨重彩抒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描绘百姓的幸福生活,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为了用艺术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和艺术哲思,我们特别推出“国展佳作·创作心路”系列报道,邀请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艺术家分享他们的创作故事,以及他们对时代、文化、生活的独特表达。

今日推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进京作品作者刘东鑫访谈文章,让我们一同走进艺术家的世界,聆听他们的创作故事,感受艺术的力量与温度。

在2024年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河南省油画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州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郑州九中美术教师刘东鑫的油画作品《乡建先驱——梁漱溟》,从来自河南各地的数千件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该省唯一一件油画“进京作品”,在艺术界与教育界引发广泛关注。这幅以近代思想家梁漱溟为原型创作的油画作品,不仅饱含着对历史人物的敬意,更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激活了乡村建设的精神核心,为新时代美育实践书写了生动篇章。记者近日采访了刘东鑫,一起来看看他作品背后的故事。

笔触叩问:从“世界会好吗”到画布上的“知行论道”

1918年,梁漱溟之父梁济投湖前发出“世界会好吗?”的追问,梁漱溟则坚定回应“世界会一天天往好里去”,这跨越时空的问答深深震撼了刘东鑫。在研读《梁漱溟全集》时,梁漱溟这位教育家身着布衣、躬耕乡野的形象,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刘东鑫《乡建先驱——梁漱溟》200cm×160cm

油画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梁漱溟不只是思想家,更是‘行动派’,积极奔走于庙堂之上,行进于乡里山间,并在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的河南村治学院担任教务长,负责制定办学宗旨、课程设计及日常管理等工作,用实际行动回应父亲的叩问,积极推动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这种精神正是当下所急需的。”刘东鑫坦言,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乡建实践,点燃了他用画笔重现历史温度的创作热情。于是,他毅然转变以往聚焦当代教育场景的《教研》系列作品风格,将创作视角转向历史深处,以一幅200cm×160cm的布面油画,完成了从现实观察到文化反思的转变。

破茧成画:从模糊影像到虚实相生的艺术突破

创作历史人物肖像,如何平衡真实性与艺术性是最大的难题。网上的图片极为模糊,对于写实油画创作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阻碍。为解决这一问题,刘东鑫四处搜集老照片,反复琢磨梁漱溟的五官特征,仅素描稿就修改了二十余次,最终凭借精准的笔触,成功还原出梁漱溟的坚毅神韵。为了展现“大衫布鞋行乡野”的经典形象,他特意自购长衫布鞋,并邀请体型相近的模特,在晨光中拍摄动态参考。

丁昆参观作品并指导刘东鑫创作

刘东鑫表示,绘画离不开灵感。在教学和读书之余,当遭遇创作瓶颈时,他总是积极向书画名家请教,在交流互动中获取新的灵感。距离交作品仅剩两周时,他发现自己的作品存在创作意图不明确、画面呆板的问题。经过多次尝试,仍未达到理想效果。于是,他专门邀请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丁昆到画室指导创作。期间,丁昆对他在把握人物气质特点方面的构思予以肯定,同时,建议他下移背后的松树,并在作品中添加一座乡村远山。

丁昆的专业建议使刘东鑫深受启发,为达到最佳创作效果,他冒着初春的严寒,专程前往豫西山村实地取景,并将苍松、远山融入画面,运用虚实相生的笔法,凸显人物与土地的紧密联系。最终,该作品成功打破了画面的呆板感,灰褐色调与粗犷肌理相互交织,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光影流动间,知识分子朴素的布衣与乡土环境完美融合。

以美育人:艺术实践照亮美好理想

《乡建先驱——梁漱溟》不只是一幅人物肖像,更是一部用油画谱写的精神史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和艺术性。刘东鑫以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教育者的深厚情怀,让梁漱溟的乡建精神在油画中重焕生机,为当代艺术介入社会议题树立了典范。这幅作品的成功,既是他个人艺术追求的重要里程碑,也展现了美术教育工作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担当。恰似画中穿透阴霾的晨光,艺术与教育的交融,正照亮更多人追寻“世界往好里去”的理想之路。

刘东鑫正在创作《乡建先驱——梁漱溟》

作为郑州九中的美术教师,刘东鑫的创作始终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在和该校另一位美术教师崔鹏共同承担40个班级的美术鉴赏课与特长生教学任务之余,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将课堂上对教育本质的观察融入创作。“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句鲁迅先生劝人珍惜时间的名言,也是刘东鑫的口头禅。身为一名学院派画家,课堂中的美育实践不断为他的艺术灵感提供养分,促使他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奋进。

“创作需要时间,我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的支持与理解,让我在教学之余,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美术创作。”刘东鑫说,“艺术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扎根生活、倾听时代脉搏。多年来,我始终秉持‘有感而发’的态度进行油画创作。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美术界的盛会,门类丰富、作品众多,评选有其特殊性,入选存在很大偶然性,但参展、观展都是我创作的动力。”

谈及未来创作规划,刘东鑫表示,下一步,他希望通过大量人物写生实践,在真实与艺术的碰撞中提炼出个性化表达,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他将创作视作美育的延伸。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莘莘学子明白艺术不仅能记录美好,更能承载思想、回应时代。同时,愿同大家一道, 积极向梁漱溟等乡建先驱学习,通过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等方式,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基因,为乡村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刘东鑫创作的素描稿头像和两版色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国展佳作·创作心路 | 从高中教室到国展殿堂 河南唯一进京油画作品背后的乡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