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港科广首届媒体艺术展“衍场”开幕,构人机共生时代艺术表达

5月16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简称CMA)主办的首届媒体艺术展“衍场”启幕。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1日,集中呈现近30组博士研究创作,涵盖机器视觉、微缩影像、游戏引擎、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机器人、虚拟现实、传感技术、三维建模与动态捕捉等前沿领域。作品通过虚拟现实、动态捕捉等媒介技术,构建对计算环境中感知与物质性的深层追问。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教授Clea von Chamier-Waite介绍,本次展览及研讨会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包括圆桌论坛、工作坊、展演和学术海报展示通过圆桌论坛、工作坊等多元形式,搭建院校间艺术与科技的对话平台。

“技术发展正推动艺术从精英专利回归大众视野,而艺术教育需承担文明传承使命。”港科大(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从“衍”字的解读出发,“行”字本义为古代的十字街口,“衍”的造字本义为水流从十字街口的每条道路蔓延出去,后来有了“衍化”“衍生”之意,与艺术无边界有着巧妙契合。并分别从艺术再定义、教育再定义、人的再定义三个层面阐释展览意义。

信息枢纽院长陈雷教授聚焦AI与艺术的共生关系,提出AI不仅是创作工具,更是思维协同者,并探讨算法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等伦理议题。他对AI在艺术创作中逐步展现出的潜力和挑战和CMA学域未来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道路上的发展保持持续的关注。

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主任张康教授表示,CMA学域作为校内代表性的交叉学科在建校两年半间的发展,展现了不凡的成果与实力,包括在人机交互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得的认可。

策展人王尤表示,由于CMA给PhD的高标准和创建的大量顶尖的国际交流机遇以及支持,使他短短两年的学习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成果。同时作为独立策展人和本次活动的策展人,王尤强调了策展人为艺术家服务的属性。通过艺术家的视野,我们能打开更多面向多维世界的通道。这是展览和交流的不可代替性和必要性,也是作为在智能时代不断追问人类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的意义。

联合策展人Beatrice Sartori表示,本次“Diffraction Fields”(衍场)主题展并非单纯诗性表达,而是对当下数字现实的精准映射。她认为,港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本身即是独特的“混合生命体”,在这里,工程算法与环境技术不再是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而是催生新型艺术语言的本体。这种跨学科实践所形成的“开放场域”,正为理解人机共生时代的复杂现实提供多元认知路径。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达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冯峰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张啸教授等学者和艺术家围绕“媒体艺术跨界学科建立和教学,以及科技艺术在美术学院、科技院校和综合大学不同环境下的生长”进行了探讨。据悉,在本次展示的作品中,将推荐4件代表学校参与2025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2025)。

文 | 记者 孙唯 实习生 胡倩 通讯员 港科广

图 | 学校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港科广首届媒体艺术展“衍场”开幕,构人机共生时代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