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赏瓷器 悟清廉

清雍正青花“一品青莲”盘 瓷器图片由瞿黄棘提供

○陈 益(昆山)

瓷器,生活中的必需品,因为洁白如玉、玲珑剔透、经久耐用,被人们所钟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甚至比书本还可能经得起时间的磨洗。收藏家瞿黄棘先生的瓷器珍品中,有多件瓷器的纹饰蕴含着清廉主题,前些时候被拍摄成短视频,在网上流传,成为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不由引起我的浓厚兴趣。

仔细欣赏了瓷器图案,才明白用的是“岁寒三友”的主题。松、竹、梅之所以被称为“岁寒三友”,可以追溯到北宋。苏东坡开垦荒地,在自家田边小屋的院子里种植了许多花木,将四季常青的松树、枝干挺拔的绿竹和冷艳报春的梅花,称作在严冬与自己相伴的三个好友。霜雪覆盖下,百花凋零,唯有松、竹、梅依然迎风挺立,依然品性高洁,与文化人清廉刚正的志趣是完全吻合的。请看,一对清光绪青花梅瓶,瓶身绘有冰梅纹饰,在瓷器上绽放着孤高,显现廉洁的寓意。束颈小口的梅瓶,主要用于插梅花,置放于案几,在瓶身梅花纹饰的衬托下,清廉不赂的神采油然而生。

一件清乾隆青花高足盘,所绘的图案是缠枝莲纹样。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寓意吉庆。因为结构连绵不断,又有生生不息之意。缠枝莲纹兴起于宋代,在元、明、清三代,被大量运用在瓷器表面,盘、碗、瓶、壶等器物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青花瓷器上尤其显得和谐,受到从皇室成员、朝廷官员到普通百姓的一致欢迎。事实上,缠枝莲尤其引人瞩目的,还是一个“莲”字。“莲”与“廉”谐音,在瓷器上随处可见的“莲”,早已让一个含有隐喻的“廉”字深入人心。

在漫长而丰厚的中国文化史中,尽管《诗经》《说文》《楚辞》《本草经》等典籍早已出现了莲花的身影,然而在宋代周敦颐之后,莲才被赋予君子花的品格,被人们推为知己。从前,爱花惜花的人们认为,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花神,在祭祀时寄托对他们的敬重。六月的花神就是周敦颐。今天还有很多人喜欢用“益清”“爱莲”“净植”为孩子取名,借以明志。

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定居庐山时为了纪念家乡濂溪,将莲花峰前住所附近的一条溪水也命名为濂溪,将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一个“濂”字,不仅形容溪流清澈明净,更有清正廉洁的含义。周敦颐从小生活在官宦家庭,见惯了官场的昏暗与不堪,一旦当了官,手里握有权柄,他便暗暗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因为昏聩贪腐而被后人唾骂,必须为老百姓谋利益,多做善事好事,坚守风清气正的从政理念。哪怕世风日下,浊流遍地,也要像青莲一样,坚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他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并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做一名为百姓排难纳福的好官。他的代表作《爱莲说》至今已流传一千年,不仅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实也可看作是他的政治宣言,只不过字里行间没有干巴巴的政治口号罢了。

另一件清雍正青花“一品青莲”盘,同样也是以“莲”寓“廉”。细察瓷盘纹饰,四周是相互勾连、绵延不绝的缠枝莲,中间则是一束摇曳生姿的莲花、莲叶、莲蓬,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青莲盘以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唯有清廉,方能长存。内中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竹有宁折不弯、正直高洁的寓意。郑板桥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为坚守初心的廉吏,勾勒出了坚毅、坚贞、坚定的艺术形象,进入无数人的内心世界。瞿黄棘先生的瓷器珍品中,还有一件民国仿康熙的釉里红斗彩竹节纹杯,苍劲的竹枝枝叶,与红色的山石花卉交相辉映,使杯盏有了别具一格的美感,也有了新的生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赏瓷器 悟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