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实习记者 庄佳怡
编辑 | 姜妍
《肯定的火》
郭爽 著
译林出版社 2025-5
郭爽的作品注重描绘当下生活与个体生命中尚未定型的部分,此前她将视角投注在婚姻、生育、劳作日常之外,有着残余理想的小镇女性;亦或描写退休女幼儿园老师的远东之旅以及远赴德国探寻童年幻梦的青年……她笔下的人物在经历与相遇之间,敞开了生命的一角,从而照见自己。
《肯定的火》收录了郭爽的三篇中篇小说,讲述“女儿”们如何在与“母亲”的关系中发现自我与世界。《拱猪》讲述沉迷追星的青春期少女在亲情中受伤,她与母亲之间有着控制与反控制的角力。《九重葛》里,两位而立之年的女儿还乡,审视自己的来处如何被时代洪流冲向不同的命运岛礁。《烧画皮》中“我” 在精神上把前辈焦安白当作母亲。在焦安白去世后,“我”重拾面对自己命运的勇气。郭爽写道,女儿们坚持说“不”的那一天起,“身后的世界,这世界里所有的面孔、记忆,都破碎塌缩”。她们从母亲的院子,或从更庞大、更黑茫茫的背景音里剥离出自己的身体,即是炽亮如白昼的第二次诞生。
《厌倦了爱》
[葡] 费尔南多·佩索阿 著 程一身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4
费尔南多·佩索阿生前是葡萄牙里斯本的一名会计与商业翻译,他默默无闻,过着卑微而庸常的生活,但内心却有着远大的写作志向。葡萄牙语翻译家理查德·泽尼斯曾说,佩索阿的志向是“成为二十世纪的莎士比亚、济慈或雪莱”。为此,他笔耕不辍,用近百个异名写作。佩索阿死后,他的作品被大量出版,创造出一个庞大而神秘的文学宇宙,对现代诗歌影响深远。
作为葡萄牙语诗人的佩索阿已逐渐被读者所熟悉,鲜有人知的是,他与英语也有着不解之缘。由于母亲改嫁,佩索阿在英国的殖民地德班开始学习英语,在那里他赢得了散文比赛奖金,这激发了他以英语写诗、成为大诗人的雄心。这本书即是佩索阿以英语写作的诗集的首本中译本,从佩索阿英语诗歌中精选145首,包括以亚历山大·瑟奇为异名创作的诗歌、诗集《疯狂的小提琴手》、长诗、十四行诗、组诗等。
佩索阿的诗是分裂的,他一面厌倦爱的纠缠——“我的爱,而不是我,是利己主义者”,一面把爱的渴望写成史诗——在气势磅礴的《喜歌》中,他以一对新婚夫妇的婚礼进程为线索,连绵而热切地歌颂爱欲带来的生命狂喜。他还言说存在的虚无——“真实是假的,真实无处存身”,却又赞美生命的本源力量,认为“孩子是神明”。佩索阿的诗游走于世俗与精神之间,重述了人性与存在。
《看见被污名化的中年女性》
[英] 维多利亚·史密斯 著 朱红梅/周严 译
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5-5
在中国一些语境里,“大妈”被用来映射不依不饶又讨人厌的中年女性;英语文化里,“凯伦”(Karen,常见女性名)是一种流行的对挑剔难搞的中年女性的蔑称。各种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针对年长女性的日常侮辱性词汇,这体现了她们在当今社会中受到的污名化与不公对待。
本书作者维多利亚·史密斯由此指出一个问题,“对年长女性的污名化让我们不想认同她们或向她们学习,因此我们无法获得任何知识来为自己的衰老过程做好准备,同时也背离了未来的自我。”这本书不仅讨论了对中年女性的厌恶如何被厌女症和年龄歧视共同构建,还将过去和现在、女性主义历史和政治联系起来,试图探究女性与其他女性以及年长的自己之间的分离为什么会不断发生,以及如今这种分离的表现方式与过去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史密斯总结道,当今时代对中年女性的污名化不同于以往,且更难处理的地方是“它经常伪装成女性主义”。中年女性仅仅因为年龄大,就被与“性别歧视更严重”的过去联系在一起,对她们表示愤怒会让人觉得是在与过去的父权制决裂。因此人们认为,只要摆脱这些年长的女性,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就解决了。
《一名神经疾病患者的回忆录》
[德] 丹尼尔·保罗·施瑞伯 著 苏子滢 译
拜德雅·上海三联书店 2025-4
本书作者丹尼尔·保罗·施瑞伯成长于19世纪中期的德国,他的父亲莫里茨·施瑞伯是当时有名的育儿专家,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作为首先的实验对象。孩提时期的保罗和他的哥哥曾经历过冷水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使用过“施瑞伯直支架”——一种用木头和绷带做的装置,用来矫正孩子的坐姿。
长大后的施瑞伯先是当了律师,然后又做了法官。他顺利地娶妻生子,除了40多岁的时候经历过短暂的抑郁外,生活、工作各方面都很完美。可就在51 岁的时候,他整个人突然垮了。1894年,施瑞伯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错乱”,接下来的9年都在德累斯顿附近的索嫩斯坦精神病院接受治疗,那里是德国第一家为精神病患者建立的公立医院。
书本记录了施瑞伯发病时的所思所想,他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由一个掠夺性的上帝所主宰的神经结构,而这个上帝与他的医生弗莱希格正联手通过操纵他的神经来对他进行“灵魂谋杀”。施瑞伯认为,他的个人危机也将终止全人类的福祉,而补救危机的办法只有一个:他只能先从一个男人变成一个女人,并与上帝结合,甚至“怀孕”以繁衍新人类。
本书在精神分析领域启发了多名研究者,1911年,弗洛伊德在这本书中证实了他自己对于潜意识机制的理解,认为施瑞伯的妄想是压抑的同性恋欲望的投射。拉康、德勒兹和福柯等也都从这本书中获得了理论启发。施瑞伯的法官经历让他在精神疾病的困扰下也能进行完整的叙述,书本英译版导论作者罗斯玛丽·戴纳奇称,“不曾有人像施瑞伯这样疯狂、有如此生动的幻觉,同时又如此详细清晰地记述了自己经历的一切”。当我们追随施瑞伯的叙述,就仿佛观看了一部记录现实如何从婴儿期开始被拼搭而成的电影。
《蜗牛壳里的世界》
[澳] 托姆·凡·多伦 著 肖永贺 译
中科书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3
夏威夷群岛,曾经是地球上蜗牛种类最丰富的地方之一。可如今,其中的近三分之二的种类已经灭绝,大部分是在过去100多年间消失的。据估计,目前现场物种中也有50个左右濒临灭绝。
本书聚焦这一话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蜗牛灭绝的原因。天敌对蜗牛们的威胁首当其冲,玫瑰狼蜗牛、大鼠、杰克逊变色龙等动物随着人类来到夏威夷群岛,成为了蜗牛的致命杀手。砍伐森林、土地改造等人类活动使得森林面积锐减,进而让蜗牛们失去了家园。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采集并收藏蜗牛壳的热潮和气候变化也为蜗牛们带来了新的危机。
这本书的作者托姆·凡·多伦是悉尼大学环境人文学科教授,他用“田野哲学”的方法深入探索夏威夷陆地蜗牛的世界。书中展现了夏威夷蜗牛的美丽、多样,以及对原住民的重要意义,并揭示物种灭绝与全球化、殖民化、军事化、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走进明朝》
方志远 著
壹卷YeBook·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5-1
本书作者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方志远认为,中国历史中明朝值得特别的关注,因为它有比较长时间的自我发育过程,有一个由于社会内部的变化从凋敝走向繁荣但最终不得不衰亡的过程。
书中包含7篇关于明代的专题论文,讲述了从洪武、永乐时期的冷峻冷酷,到成化、弘治时期的自由开放,再到隆庆、万历时代的腐朽,直至衰亡的明代历史。作者剖析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之间多元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并通过与以往史学研究不同的视角解读明朝重要事件,如“刑用重典”与明太祖的角色转换、“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明末购募西炮葡兵始末等,还涉及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讨论。通过对丰富的史料的运用与严谨的逻辑,试图拓展我们对明朝历史的认知边界。
《关系5.0》
[以] 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著 孙涵晓 译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4
你认为人工智能或机器人能与人类建立关系吗?社会学家伊利亚金·奇斯列夫针对这个问题采访了许多人,其中大部分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人们质疑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爱人的能力,有人还认为与人工智能建立关系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摧毁整个社会”。
但事实是否如此?奇斯列夫指出,当代关系从原始部落的协作求生的“关系1.0”形态,经过农耕时代家族共生、工业社会核心家庭兴起,已经逐渐演变为信息时代单身社会凸显的“关系4.0”。如今,单身社会与人工智能的碰撞,正在将我们带入“人机共生”的“关系5.0”时代。对于上述人们表示的担忧,奇斯列夫并不计划做出任何评判,在系统梳理人类关系演化脉络的基础上,他试图辨析对即将到来的变革持接受态度和拒绝态度的人之间的差异,并深入探究他们持不同态度的原因。他指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道德和教育层面的。我们应该害怕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我们自己。”
《改变艺术的31种凝视》
[英] 威尔·贡培兹 著 谭斯萌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5-4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观看,但人们不常关注自己观看的方式如何改变我们的认知与思想。观看是艺术家们严肃看待的工作,是他们的工作和使命。能够在艺术史上留名的,往往也是那些发现了全新观看之道的人。了解这些大艺术们如何观看,或者换句话说,“看见我们所忽视的”,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这些艺术家们的作品。
本书作者英国艺术评论家威尔·贡培兹选取了艺术史上31位“独具慧眼”的艺术家,其中既有古典艺术大师伦勃朗,也有当代画家大卫·霍克尼;有文艺复兴时期英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也有19世纪饱受命运折磨的斗士弗里达·卡罗;有在画布上弹奏钢琴的康定斯基,也有执着于表现孤独的爱德华·霍珀。讲故事与女性视角是葆拉·雷戈描绘世界的方式,爱德华·霍普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詹妮弗·帕克凝视不在场的东西。贡培兹借艺术家们的视角,唤醒我们对世界与艺术之美的感知。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实习记者 庄佳怡,编辑:姜妍、潘文捷,未经界面文化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