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新书发布|《基础研究支撑原始创新——中国经验》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王小霞)5月16日,由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的《基础研究支撑原始创新——中国经验》新书发布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方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马名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发展战略处处长孟庆峰等专家;本书课题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吕薇及课题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柳卸林、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温珂等出席发布会。会上,方新与吕薇共同为新书揭幕。方新、马名杰、孟庆峰分别致辞。中国发展出版社副总编辑刘理晖主持本次发布会。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方新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吕薇(左)为新书揭幕

方新在致辞中指出,科学研究是重大技术创新的源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基础研究的认识不断深化。基础研究突破了原有界限,从最初好奇心驱使的科学原理和规律探索,到推动科学数据的积累运用和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开展与国家需求结合的战略性基础研究,现在又形成应用导向的基础性研究。开展基础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对培养人才、繁荣科学和塑造文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的研究团队以严谨治学的精神,通过深入细致的典型案例研究,探索基础研究的规律、管理和资助模式,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发现。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方新发言

马名杰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如何发挥基础研究对科学技术发展及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选题。《基础研究支撑原始创新——中国经验》一书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视角,对基础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如何开展基础研究,以及如何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做出了鲜明的回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马名杰发言

孟庆峰介绍了开展本项研究的背景。面对全球科技格局变化,我国的基础研究正处于从被动跟踪到前沿引领的关键转型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国家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需要厘清其在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中的资助经验和作用机理,为完善基础研究资助体制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发展战略处处长孟庆峰发言

在新书介绍环节,吕薇介绍了本书内容及研究过程。她指出,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之源,关乎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对促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以如何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为目标,聚焦回答“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机制和规律是什么”“什么样的资助方式有助于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探索从基础研究到重大技术创新的规律、路径和体制机制。通过鲜活的案例研究和系统的问卷调查,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总结了从基础研究到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全过程和形成机制,为基础研究支撑前沿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了中国经验,对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研究实行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开展扎实的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吕薇进一步介绍,本研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精心挑选典型案例,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成果和团队中,遴选10个典型案例。案例涉及科学突破与技术突破、不同学科、正向工程与逆向开发等不同维度。二是面向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的获得者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不仅为验证案例研究的发现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还为精准激励重大科技成果提供了决策依据。三是本项研究既关注个体案例中原创思想的形成条件、战略科学家的关键作用,又总结了资助机制、评价制度、产学研合作模式等因素对形成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吕薇介绍新书

柳卸林介绍并分享了本书典型案例的研究历程和体会。他表示,本书跳出传统科技政策研究的局限,以鲜活案例揭示“从0到1”的创新密码。温珂基于调查问卷视角,用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揭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柳卸林介绍新书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温珂介绍新书

在嘉宾研讨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院长胡志坚、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原院长任福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正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原法规处处长龚旭发言,对新书均给予高度评价,并围绕基础研究如何支持原始创新展开深入研讨。方新主持本次发布会嘉宾研讨环节。

与会专家交流研讨

(摄影/李澳)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新书发布|《基础研究支撑原始创新——中国经验》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