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发布:艺术创作跨界融合趋势明显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无论是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电视剧《繁花》的热播,还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同名电影的上映,抑或是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陕北说书的强势出圈,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出版社19日发布的《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14个分报告皆提到艺术创作中的“跨界融合”现象。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艺术创作跨门类、跨媒介艺术创作实践涌现,形成新的艺术品类、文体,综合舞台艺术、短剧/微短剧等类型拓宽了艺术边界,激发观众多样审美体验,带来新的市场增长点。

报告认为,无论是同一艺术类别内不同风格流派间的跨界创作,还是不同艺术体裁间的融合创新,都极大地释放出新的创作潜力。如舞蹈艺术创作已经不再囿于具体“舞种”属性及其相应的风格规定,而是更多关注舞台呈现效果,一些获得观众高度认可的作品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都体现出善于调动多种舞台艺术形式的特征。根据这些作品改编的同名舞剧电影,不同于此前舞蹈影像对舞蹈作品的“记录”式呈现,舞蹈镜头的融合产生了新的表意系统。影视类作品中,《边水往事》《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白夜破晓》等作品以“悬疑+”的模式,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看期待;《雄狮少年2》实现二次元文化与现实题材较好融合,在“萌”与“燃”中,将个体叙事融入宏大叙事。

报告提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态势进一步彰显。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新动能,中国作曲家已经积极开展使用AI进行创作的探索,由中央音乐学院人工智能作曲系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第七届中国当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上奏响,运用AI视觉算法,实现指挥家、演奏家与人工智能系统同步演出作品。新技术、新媒介与戏剧艺术的深度融合,还催生出新的舞台样式,如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全新的演出空间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演出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运用瞬时导播、即时拍摄、实时投屏等影像技术以及迅捷的传输技术,开拓了数字赋能戏剧的新赛道。

文艺创作的跨界融合还体现在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深度融合上。报告认为,演出行业已成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曲艺与文旅融合不断深化,天津相声、东北二人转、江南评弹……很多人跟着曲艺去旅行。重庆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每逢周末上演四川评书的“好座重庆城·城墙故事会”,引得游人跨城“追更”;陕西曲艺与沉浸式唐风主题街区融合,成为西安打造盛世气象的标志性内容。

来源:光明日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发布:艺术创作跨界融合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