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比尔斯(DeBeers)要撑不下去了?
2024年,其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对戴比尔斯资产减记29亿美元。钻石批发价在两年间猛跌50%,库存积压高达20亿美元。
这个称霸130年、垄断全球三分之一钻石市场的行业龙头,如今因培育钻石兴起,只能降价求存,甚至考虑卖掉核心业务。
这场危机背后,实则是中国河南技术崛起,西方对此毫无招架之力。
2018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将培育钻石正式纳入“真钻”范畴,这一举措直接打破了天然钻石长期以来被构建的稀缺性神话。
河南柘城被誉为“钻石之都”,当地凭借高温高压(HTHP)技术,把钻石的生长周期从亿万年大幅缩短至短短数百小时。生产成本更是低至天然钻石的5%-10%,年产量高达600万克拉。
河南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产能爆发上,以本土品牌柘光为例,其D色级、VVS净度的1克拉钻石,售价仅8000元。如此显著的价格优势,极大地削弱了天然钻石长期以来附加的“情感溢价”,使得戴比尔斯这类依赖天然钻石稀缺性盈利的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成分、物理性质、晶体结构完全一样,价格却差十倍,太意外了。”北京某金融公司高管王先生在柘光京东旗舰店定制5克拉鸽子蛋钻戒后赞叹道。
他提到,西方品牌D色VVS级天然钻石每克拉价格动辄几十万,而柘光培育钻石仅8000元左右,于是他定制了大克拉钻戒搭配18K白金戒托,打算在结婚纪念日给妻子惊喜。
数据显示,随着河南柘城钻石关注度持续上升,淘宝、京东等平台搜索“柘光”及其钻石制品的消费者数量激增,不少人主动联系品牌专属顾问,咨询DNA纪念钻、1:1孤品复刻等特色服务。
柘光专属顾问透露:“我们超7成用户来自一二线城市,热衷个性化定制。多数客户了解钻石报价及定制流程后,半小时内即可确定款式并支付定金。”这种“悦己消费”趋势,彻底撼动了戴比尔斯百年营销打造的“稀缺叙事”。
面对中国品牌冲击,戴比尔斯的应对未见成效。2023年,其核心利润仅剩7200万美元,2024年更陷入2500万美元亏损。为处理20亿美元库存,戴比尔斯将毛坯钻价格直降10%-15%,创历史最大降幅,同时大幅缩减竞拍买家规模。
然而市场反应平淡,抛光钻石价格逼近成本,经销商拒绝高价进货,公司只能再次将2025年产量预期下调20%。
困境之下,戴比尔斯推出两大策略:押注印度市场、重塑天然钻石价值。一方面,与博茨瓦纳续签采矿协议至2054年,加大对印度苏拉特钻石加工中心的原料供应;
另一方面,戴比尔斯关停培育钻石品牌Lightbox,试图以减产和强化“天然钻石稀缺性”营销提振价格,却适得其反——2018年推出低价Lightbox,如今又撤离该赛道,自相矛盾的决策为中国品牌腾出市场。
尽管戴比尔斯发展势头渐弱,但其百年沉淀的渠道资源仍具竞争力。公司掌控博茨瓦纳50%的钻石产量,与印度合作紧密,短期内仍能借行业规则制定、游说等手段稳固市场地位。
比如,美国宝石贸易协会(AGTA)已明令禁止展会展示培育钻石,企图维护天然钻石的高端形象;另外,尽管中国掌握全球90%的培育钻毛坯生产,但90%的切磨环节依赖印度,致使定价权受制于人。
与此同时,国际巨头正将培育钻定性为“廉价时尚饰品”,试图阻碍中国品牌向高端市场迈进。
不过,中国产业链正积极破局。柘光等品牌通过“零碳工艺”“文化定制”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中南钻石、豫园股份等龙头企业加快布局自主切磨产能,力求打通“毛坯-加工-品牌”全产业链。
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产业革命,有望让“河南钻石”成为全球珠宝行业的新规则制定者,西方恐怕肠子都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