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劳动者之歌丨赤心传承铸广厦 巧手创新谱华章——记全国劳动模范、赤峰乾凯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木工班木工杨伟光

清晨6点,赤峰乾凯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木工车间已传来敲打声。杨伟光蹲在一处模板前,用卷尺反复测量梁梆间距,额头的汗珠顺着安全帽带滑落。“误差必须控制在2毫米内,否则浇筑后结构会偏移。”他转头对身旁的徒弟叮嘱道。这样的场景,是他15年建筑生涯的日常。

杨伟光参与建设的工程斩获国家“鲁班奖”、自治区“草原杯奖”和“自治区文明工地”等20余项荣誉。从普通木工到行业标杆,从技术革新者到团队领军人,他以赤子之心铸就广厦万千,用巧手匠心谱写出新时代劳动者的壮美华章。他先后获得赤峰市优秀青年创业人才、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今年,他又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

杨伟光在施工现场

“父亲的伤疤,教会我什么是坚守”

1993年,杨伟光的父亲杨国连在建筑工地做木工。工地距离宿舍10多里,他每天徒步往返3趟。一次意外,钢筋剜掉他左脚后跟一块肉,杨国连咬牙用水泥袋裹紧伤口,借了辆自行车赶工,半路疼得摔在路边。工友劝他休息,他却说:“工期耽误不起。”第二天,他一瘸一拐地回到工地继续做工。

“那年我8岁,看着父亲用水泥袋子把伤口缠住,心里像针扎。”杨国连凭借多年的木工经验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建筑行业不断深耕,2015年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赤峰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18年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建筑产业大国工匠荣誉称号。父亲的坚韧在杨伟光心里埋下了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种子。2010年,杨伟光带着2007至2008年两个年度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及2010届校级、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从牡丹江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本可以安坐办公室的杨伟光,却选择从工地实习技术员做起。“对我来说,图纸上的理论,比不上亲手盖起一栋楼来得实在。”

杨伟光(左)同父亲杨国连(右)共同研究模板工程创新(资料图)

初入工地,杨伟光担任建筑施工实习技术员,工作是简单地帮助技术员放线和做一些杂活、零活,“当时很羡慕那些技术工人,能使一座座大厦从无到有,着实让我觉得建筑是一个很伟大的行业,我也很期待在这个行业里大展拳脚。”8个月后,他入职赤峰乾凯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同父亲年轻时一样,担任木工,正式从事建筑模板施工行业。2012年,他白天在工地实操,晚上复习备战成人高考,以赤峰市第一的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本科。2015年7月,他顺利毕业,并带着二级建造师证书重返施工现场。他说:“理论和实践就像钢筋和混凝土,缺一不可。”

“多省一分钟,

兄弟们的腰就少弯一次”

2014年,杨伟光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项目施工时发现传统加固法效率低下,耗时费力且安全隐患大。他长时间蹲守在现场记录数据,最终设计出“螺旋式梁夹具法”——用立木方与横管垂直固定,比用原来方法加固一个环节就节省时间4-5分钟,沾灰面积每平方米可节省人工成本1.5元。

“起初工友嫌麻烦,觉得老方法更顺手。”杨伟光拉着班组的工友们反复演示。新工艺应用后,节省4米长木方4800多根,为甲方降低成本11万多元,为公司创利润6.7万元,真正实现了节能增效。目前,“螺旋式梁夹具法”已经申报国家专利并在赤峰市建筑市场全面推广应用,受到甲方的普遍欢迎。由杨伟光带队,按其创新法施工的工程合格率均达100%,特别是赤峰西城尚景小区16#、19#楼施工中应用技术,一次性通过国检验收,令国检人员对此项技术赞叹不已。

杨伟光和工友们讨论工作方案

工作中,杨伟光经常琢磨怎样把活干好,怎样使用材料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比如在模板下料时,得严格管控利用率,要经过测量和计算,考虑怎样下锯不亏料。就像下象棋一样,这一锯下去,要想到后面好几步。”杨伟光说。他所带领的施工班组,年均完成模板施工面积10万平方米,其功效是公司其他班组工程量的2倍,其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创造了赤峰建筑行业模板施工的最高纪录。

杨伟光的业绩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了全公司上下学习的典型。2024年,杨伟光经过苦心钻研,发明了“脚踏螺旋退母机”这一施工机械,一举解决了人工退螺母速度缓慢、效率低下的问题,效率达到人工操作的10倍,每天可节约人工费成本1600元。此项技术目前已在赤峰市建筑市场全面推广应用,并已申请国家专利。这些创新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精神的宣言:工匠的双手既能握紧养家的榔头,也能执起时代的笔锋。

“技术要传承,人心更要凝聚”

建一片广厦,树一座丰碑。赤峰市松山区把建筑劳务输出作为推进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精心培育了一支支能征善战的建筑“铁军”,倾力打造了以赤峰乾凯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松州模具工”建筑模板施工劳务输出品牌,作为“松州模具工”品牌的代表人物,杨伟光深知独木不成林,只有百花竞放才能春色满园的道理。

木工小夏初入行时连水平仪都不会用,如今已能独立带队完成高层模板施工。“杨哥把笔记全传给我,他说‘手艺藏着,行业就死了’。”只要是自己掌握的知识、自己拥有的技能,杨伟光就一定要把它们“掰开揉碎”传授给身边的工友。

经过努力,在杨伟光带领的施工团队里,形成了争当创新排头兵、争为公司作贡献的浓烈氛围,先后创新推出了“柱头加腋施工法”“主次梁节点施工法”等十几项新工艺、新技术。杨伟光笑道:“咱用脑子干活,比蛮干强!”

杨伟光日常工作照

“建的是楼,暖的是心”

杨伟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职责,向社会奉献爱心。几年来他向城子乡小学捐资助学3000元,向大夫营子乡贫困户捐款5000元,向“一元微公益行动”捐款3000元,向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捐款1500元。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作为一名党员,主动承担起身上的责任,积极报名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志愿服务,在松秀园社区值班执勤近20天,被松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评为积极支持参与街道社区建设工作“优秀志愿者”。

广厦千间,始于毫末;匠心百年,成于坚守。杨伟光的故事,是一曲传统匠魂与现代创新的交响诗,更是一幅用汗水与智慧绘就的时代画卷。从父亲杨国连在钢筋水泥间蹒跚的背影,到杨伟光在工地尘土中执着的目光,两代人的足迹重叠成中国建筑行业砥砺前行的缩影——他们以木屑为墨、以砖石为纸,书写着“劳模精神”最朴素的注脚。站在新时代的节点回望,杨伟光的面庞上刻着风雨,也映着朝阳。他用15年青春印证:劳模精神从不过时,它会在传承中沉淀底蕴,在创新中迸发活力,最终化作支撑国家建设的脊梁。

文/马明瑄 图/吴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劳动者之歌丨赤心传承铸广厦 巧手创新谱华章——记全国劳动模范、赤峰乾凯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木工班木工杨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