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福建省“艺术点亮乡村”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翔安区黄厝村

翔安区黄厝村采访活动现场。(本组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采访团参观黄厝文化产业园。

参观苇渡农耕文化基地。

陈青山创作的风狮爷雕塑作品。

黄厝村驻村艺术家陈青山接受采访。

昨日,福建省“艺术点亮乡村”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翔安区黄厝村。来自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福建日报社等媒体的记者及采风作家一行人,共探黄厝村如何以文化再造乡村、用艺术赋能乡业。

村里的艺术馆很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座由钢结构打造的建筑,提炼、重构、再现闽南古厝造型,名为鸿渐艺术馆。走入馆内,“满城春色”郑盛龙三角梅画展正在展出,约30幅画作表现出厦门市花三角梅的浓烈色彩、奔放形态。

“我们每三个月办一场艺术展,这场就快结束了,6月1日开始是我们每年的闽南小学生文化艺术展。”黄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火明说,鸿渐艺术馆成为黄厝释放艺术气息的重要阵地,不但吸引着众多艺术家在此交流,还带领村民们融入艺术氛围。

那么,黄厝源源不断的艺术能量从何而来?走向黄厝艺术街区,连绵成片的古厝群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2018年以来,黄厝村集中收储40栋闲置老宅,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吸引艺术家进村将古厝修葺为工作室。村子为入驻艺术家补贴70%装修费用,最高10万元,并提供3年免租期等福利。

史文沧带着红砖雕刻技艺前来,不少村民跟着他学起砖雕;任宏伟的工作室延续了他作品的显著符号之一汽油桶,闽南古厝平添活力动感;马一鹏受校友推荐而来,因景美人善而扎根……如今,村中有32家艺术家工作室,涵盖手工陶艺漆画、闽南红砖雕、古琴制作等领域,共同构成了黄厝文化产业园。

“我们很熟悉的闽南元素,经过这些艺术家赋能,变得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作为文艺评论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游澜表示,希望将此次采风获得的灵感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她说:“过去接触的是很年轻的厦门,今天看到了历史积淀的一面,我发现了厦门很多面的美丽。”

引艺入厝,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2018年至今,黄厝村集体收入从18万元提高到130万元,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随着文旅热度攀升,越来越多黄厝青年返乡创业,助力3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黄厝的变化,让我相信家乡充满了机遇。”返乡创业青年宋加溢介绍,他创办的苇渡农耕文化基地去年10月起试运营,将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劳动实践融为一体,吸引着以儿童研学为主的客群,他们在此感受乡土与艺术的碰撞,平均每周吸引研学队伍200人次,已实现营收约100万元。

宋加溢说,如今的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侧记

“新黄厝人”扎根乡村激发灵感

黄厝村特别成立的“第十村民小组”,把入驻艺术家纳入其中,称之为“新黄厝人”。陶艺师陈青山就是其中之一。

“来到黄厝,好像有一种血脉里的觉醒,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闽南人,就要为闽南文化做点事。”陈青山说,他立足闽台文化中的“风狮爷”信仰打造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就是扎根黄厝后激发的灵感,“可能在这里创作更有‘根’吧”。

2018年,陈青山与同伴一起把古厝改造为“山才手造工作室”,走上陶艺创作的路子。他利用本地特有陶土资源,以现代语言表达传统文化艺术,风狮爷在他手里变化出了憨态可掬、威武雄壮、调皮诙谐等模样,命名为“百相风狮”。

刚起步那年,陈青山的风狮爷文创产品只卖出两三万元,现在年产值已经高达300万元。去年,他的新尝试是与来自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的学生组建“挺不厝”团队,设计了数百款风狮爷形象的作品和产品,包括冰箱贴、开瓶器等生活用品,畅销网络。

陈青山说,扎根黄厝不只是寻找到文化的根、寻找到灵感,更是寻找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最重要的就是乡村的安静,我们创作就是‘静无止境’。”他说,在闽南古厝里特别容易找到安静的氛围,哪怕有所“声响”,那也是来自邻近艺术家们的响动,“和大家一起交流更能激发创新灵感,比如旁边就有漆画老师,我可以把传统大漆的工艺融入我的作品。”

(厦门日报记者 林健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福建省“艺术点亮乡村”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翔安区黄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