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中贸圣佳30周年春拍:观福慧海—佛像唐卡艺术专场

lot 2017

诸葛武侯像

中原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

铜 高 41cm

估价:RMB 200,000-300,000

本拍品内膛款识图

铭文:万历庚子年龙门信士敬请武侯风调雨顺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名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仙师、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操,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逝后被追谥为忠武侯,东晋王朝追封他为武兴王,后世尊称他武侯、诸葛武侯,都来源于他的谥号“忠武侯”。

历史上,诸葛亮受到我国儒、道和民间社会广泛尊崇。儒家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将他奉为忠君报国的千古人臣典范。尤其是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无不对他推崇备至,并把他请进神圣的书院进行供奉。道教对诸葛亮的崇拜更有甚之,把他排在道教众仙之列,尊他为“天枢上相真君”,道教还称他留下了一部《天枢上相诸葛仙师启化真经》,这部真经与《太上感应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文昌帝君阴鸷文》均为道家劝世经文,千百年来受到无数后人崇敬。在这部道经中,诸葛先师用言简意骇的字句,开启世人智慧,教化世人道理,并告诉世人若能虔诚讽诵,信受奉行,广为流传,珍之敬之,永为家宝,所谓“家有启化经,长保亨利贞”。同时许多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大多与道教关系紧密,如河南南阳的武侯祠就是由道士管理,属于道教正规活动场所。道教对诸葛亮的尊崇盖因道教《神仙鉴》记载诸葛亮曾到武当山学道,或因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如八阵图阵法、禳星礼斗等,源自道教思想和法术的影响。

此像表现的正是一尊诸葛亮形象。它头戴九梁冠,冠上插有发簪;面庞长圆,高眉隆鼻,双目凝视,双唇微翕,表情生动传神;唇边有须,两腮及下颌美髯飘垂,尤显仪态庄重威严。身着宽袖长袍,腰间束革带及丝带,丝带在下,于腹前系蝴蝶结。衣纹简洁流畅,线条疏朗有致,突出了身躯的浑厚健硕之美。垂足端坐,双手拢于衣袖内,仅露出右手的大拇指。造像内膛阴刻铭文两行,内容为“万历庚子年龙门信士敬请武侯风调雨顺”,标明了造像时间、造像题材、功德主及造像目的。其中,造像时间为“万历庚子年”,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造像题材为“武侯”,即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造像功德主为“龙门信士”,即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的一位信徒;造像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整像造型完美,品相完好,铜质莹润,工艺精湛,题材稀有,尤其内膛所刻十七字铭文为造像年代、题材、造像主及造像目的提供了可靠依据,对于研究明代中原地区造像风格、工艺及诸葛亮造像样式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诸葛亮形象最早见于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描述,称其“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其后东晋裴启在《语林》中也有提及,称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于渭滨时,司马懿使人“密觇武侯”,见诸葛亮“乘素舆,著葛巾,持羽扇,指挥三军”。但其艺术形象的出现相对较晚,一般认为唐代画圣阎立本最早创作了他的画像。南宋理学家张栻首先为阎立本画像作赞——《诸葛武侯像赞》,称其“遗像有严,瞻者起敬”。明代唐文凤又作《跋诸葛武候像赞》,赞语称:“今观此像,丰姿神俊,意气闲雅。手把如意,肘支圆枕,纶巾垂带,氅衣披袂,欹坐匡床,脱履露足,注目凝想。”由此足见阎立本所绘诸葛武侯画像影响之深远。自南宋初年开始,出现了阎立本所绘诸葛亮摹本,到元代传承不断,诸葛亮以儒家贤相面目现身,深受当时理学家尊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传为元赵孟頫所绘诸葛武侯图轴,就被认为是摹自阎立本祖本。该画作绢本设色,绘诸葛亮手持如意,凭隐囊而坐,右上角书“大德己亥子昂自写小像”小楷书两行,左上角有“赵氏子昂”朱文印。元代以后诸葛亮形象逐渐发生变化,而最为突出的变化是其头上的纶巾,由柔软的布巾变为硬胎的梁冠,在明代嘉靖至万历时正式定型,明代《三才图会》称此头冠为“诸葛巾”,现藏于襄阳古隆中明碑亭内明万历《汉武侯像碑》上的诸葛亮图像和明代《三才图会》中的孔明半身画像皆为重要实物例证。这一形象特征后来不仅为清代完全继承,而且影响至今,著名演员唐国强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扮演的诸葛亮形象就依循了明晚期定型的诸葛亮的这一造型特征。

此像在头冠、面部特征上基本符合文献描述和古代图画描绘的诸葛亮形象特征,尤其与明代晚期襄阳古隆中明碑亭内明万历《汉武侯像碑》上的诸葛亮像最为接近,它们皆头戴插有发簪的梁冠,年代都在明万历时期。而最有说服力的是造像内膛的铭文,它不仅明确交代的造像题材为“武候”,而且铭文中的“龙门信士”又进一步佐证了造像题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即道教敬奉的诸葛武候。因为这里的“龙门”所指并非地名,而是特指道教全真教的分支龙门派。龙门派是全真道的一个支派,奉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开派祖师。因丘处机曾隐修陇州龙门山,故取名“龙门”。明末清初龙门派中兴,盛行天下,成为道教最繁盛的道派,也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故当时有“龙门半天下”的说法。基于诸葛亮与道教的密切关系,道教全真教龙门派信徒“敬请武候”祈求“风调雨顺”也就顺理成章了。

据初步调查,诸葛亮艺术形象自唐代阎立本首绘其像之后,历代文人画师创作不断。其形象或模仿唐本,或有新的创造,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样式。但在诸多艺术作品中很少看到题材明确的雕塑作品。这尊诸葛武候铜像既在形象特征上与历史相符,又在年代和表现题材上有明确标记,是迄今为止所知唯一一尊可靠的诸葛武候造像,它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艺术和历史价值,而且对诸葛武候艺术造型研究具有标型器的重要学术意义。

参阅1

参阅2

参阅3

参阅4

参阅:

1. 元赵孟頫摹唐阎立本诸葛武侯图轴,绢本设色,纵208.4厘米,横100.6厘米。

2. 襄阳古隆中明碑亭内明万历《汉武侯像碑》诸葛武侯像。

3.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佚名《诸葛亮立像》,出自南熏殿旧藏《历代功臣像轴》。

4. 四川成都武侯祠供奉诸葛武侯像。

lot 2060

文殊菩萨像

中原 清代

木雕彩绘 高 42.5cm

估价:RMB 1,000,000-1,200,000

来源:张信哲旧藏

此像表现的是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台座正面所安狮子是其身份和形象的重要标识。菩萨头戴花冠,头顶束高发髻,发辫垂于两肩。面形宽大圆润,低垂的双目和紧闭的双唇,流露出无限悲悯的神情。躯体浑厚,肌肉饱满,全身充满自然灵动的气韵。上身戴如意状项圈和长链,双肩披天衣,左肩斜披络腋,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带,僧裙上坠有连珠式璎珞。衣着厚重,衣纹写实自然。右手举于身体右侧结说法印,左手抚在左膝,为宋金时期佛陀像最为流行的手印。跏趺端坐于大仰莲座上,其下又承以六边形束腰式须弥座。束腰的表现形式与常见不同,中央雕刻一身伏卧的狮子,正面显现狮子的头部,外围各面均雕一对三弯式小腿,作为上下的支撑,表现细节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整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包浆彩绘真实自然,风格韵味古老浓郁,体现了中原地区中古时期造像鲜明的风格特点,从诸多细节表现及整体保存比较完好状态来看,它极有可能出自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地区。

此像须弥座束腰上的伏狮最值得我们注意,其造型样式和出现的位置都非常特别。众所周知,在唐宋时期,狮子作为佛教神像的坐骑一般以立姿为主,因为它象征佛菩萨的智慧威猛,所以多取立姿的造型,如此方能彰显其威猛的气势。但在山西等少数地方,唐代时就已出现伏狮,而普遍流行则始于北宋,后来金元得到不断延续。宋代的伏狮例子在山西等地较多,如山西崇庆寺三大士殿文殊菩萨像、山西洪洞广胜寺大雄宝殿文殊菩萨像、山西定襄洪福寺正殿文殊菩萨像、宁夏银川出土文殊菩萨像等,它们的狮子坐骑皆为伏卧的姿势。狮子由立姿变为卧姿也有新的寓意,表示佛菩萨对它的降伏。有学者认为这一转变受到了我国民间传说的影响,是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的重要体现。明代《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有“三大士收伏狮象犼”的内容,这一内容应当就是来自于民间流传以久的传说故事。基于伏狮的特殊寓意和标志性的时代特点,此像伏狮的意义和作用亦可迎刃而解,它表示佛陀对狮子的降伏,是宋金时期佛像流行的形式,而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佐证此件木雕造像的雕刻年代。

参阅:

(左)1. 金大安二年(1210年)铜释迦牟尼佛像,高19.5厘米,北京古天一2022年秋拍“万古”专场,lot1112。

(右)2. 陕西延安钟山石窟第10号窟宋代彩塑一佛二弟子像。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中贸圣佳,古天一,大羿,明石,华辰,西泠印社,崇正,华艺国际,私下交易: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博物馆推荐)香港拍卖:(苏富比,佳士得,香港保利,香港嘉德)藏品征集,(上方图片)详情咨询 叶老师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犀角,象牙,青铜器不征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中贸圣佳30周年春拍:观福慧海—佛像唐卡艺术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