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良康指导孩子们做竹编。(通讯员供图)
“同学们看好了,这些竹篾条‘经纬分明’,不要压错了。”近日的一个下午,鄞州区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的课堂内,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鄞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叶良康正带着学生编竹扇子。
这是该校开展“竹编进课堂”实践的第17个年头。17年来,每周一天的竹编课从未间断,叶良康、叶商杰祖孙两代传承人接力授课,让这项省级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
作为17年社团活动的见证者,老师朱双阳站在一旁悄悄拍照:“最珍贵的不是作品,而是孩子们眼里那簇光。”
祖孙两代人:从工坊匠人到教育传承者
在鄞州区塘溪镇东山村,一座老工坊静静伫立着,这里不仅是省级非遗“鄞州竹编”的传承基地,更是叶良康、叶商杰祖孙二人坚守传统技艺的精神家园。
每周有一天下午,他们中一人都会暂别工坊,前往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担任竹编实践课的“导师”。
这段珍贵的“师生情谊”始于2008年。时任校长童士峰在走访村落时发现,曾经兴盛一时的竹编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那些熟悉的劈竹声、篾香,正在慢慢消失。”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学校决定设立竹编教学传承基地,邀请叶良康进校授课。
“竹子空心有节,做人也要虚怀若谷。我教孩子们编竹器,更要让他们懂竹魂。”从那时起,每周一天,叶良康都会准时来到学校,从最基础的“压一挑一”编法开始,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感受这门千年技艺的温度。2018年,随着叶良康年事渐高,刚大学毕业的叶商杰主动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
叶商杰的加入为这项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爷爷常说,竹编不是死手艺,得跟着时代走。现在我们教孩子们编法治宣传小摆件、塘溪古桥模型,就是要让老手艺长出新根须。”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叶良康展示了与学生共同创作的写有“正”“法”“明”“净”等字的竹扇子,汉字笔画与竹材的天然纹理巧妙融合,使这些创新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竹编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法治教育的理念。
叶商杰示范、教学竹编技艺。(通讯员供图)
一门竹编课:从手工艺到全人教育的跨越
走进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的竹编教室,阳光透过窗帘洒落在整齐排列的课桌上,展示台上摆放着叶家祖孙精心制作的孔雀、老鹰、鸳鸯等竹编精品。
12岁的学生陈桢莹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压四挑一”编法训练。“编竹如行路,坚持方致远。”指导老师朱双阳在旁轻声提醒。
“一开始我们也没想到,竹编能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长王通镇介绍,经过17年发展,竹编课程已从最初的兴趣小组升级为学校的特色品牌。课程创新性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在技法训练中培养“心手相应”的专注力,在团队创作中锻炼协作能力,在作品设计中融入塘溪的人文元素,增强乡土认同,赋能“艺术教育”。
17年来,学校的竹编传承小组在省、市、区获奖颇丰,其中,“鄞州竹编艺术工坊”获浙江省艺术节一等奖。更可贵的是,这门课程改变了众多孩子的成长轨迹。
“竹编让我开拓了视野、学会了持之以恒。”5年级学生王雨萱展示着自己编织的“竹节笔筒”,“编竹子时老师说‘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让我明白成长需要慢慢来,现在我已能当小老师教弟弟编竹蜻蜓了。”
像王雨萱这样的孩子有很多,该校一半以上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竹编课堂成为他们融入本地文化的桥梁,更让“正直、坚韧、奉献”的竹精神润泽孩子的心灵,内化为成长底色。
一种文化魂:竹精神在当代的创新式传承
宁波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蒋莉是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首届竹编社团学生,在这里她度过了难忘的少儿时光。
“当年总嫌竹条太硬,我们需要一点点泡水、揉搓,这个过程真的很磨人。也正是这种过程,让我明白了‘韧’的价值。”蒋莉说,那段和竹篾打交道的日子,不仅让她学会手艺,更磨炼了性格。
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的竹编实践课堂,是非遗传承的“活态博物馆”,更是乡村教育创新的“试验田”。
学校取材竹元素,创立德、智、健、雅、乐“竹苑家庭大课堂”,将“竹文化”特色融入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以竹子顽强向上的精神引领师生奋发有为。
学校还把竹元素融入各类艺体课程中。音乐课上,学生们通过听、唱、跳、演等形式感受竹乐器的魅力;体育课上,踩着用竹制成的高跷,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用竹篾制作风筝和竹蜻蜓,在竹片、竹筒、竹编上绘画,在玩耍中感悟竹的用处和魅力。
“一篾一丝编岁月,半耕半读度春秋”。17年来,叶家祖孙用竹篾编织的不仅是器物,更是文化传承的脉络;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用竹编搭建的不仅是课堂,更是乡村教育的精神坐标。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王佳 实习生 郭婷茜 通讯员 蒋婕妤 臧李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