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瓷器与中医药

照片由瞿黄棘 提供

○陈益(昆山)

说起来,最初见到这件粉青釉脉枕,还是一年半之前。我们正在以“瓷器上的昆曲”为主题,协助收藏家瞿黄棘做一个藏品展览。那天,他从乡下匆匆回城,给我们展示新近的收获。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如碧玉一般晶莹透亮的脉枕。中医治疗,以望闻问切为基本方法。病人伸出手来,将腕部搁在枕头状瓷器上,由医生切脉诊断。“脉枕”一词,文雅而得体。仔细看去,椭圆形的瓷器上,匀称地分布着剔花如意纹饰,光彩闪烁,足以令病人神情安宁,获得治愈的信心。底部排列有十个微型支点,那是将瓷坯放进窑炉烧制时,为了确保完整无损而留下的痕迹。正中嵌有“大清乾隆年制”篆字款印,显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瞿黄棘先生告诉我,这件粉青釉乾隆款脉枕,长17厘米,宽11.5厘米,是一位老中医的家传。早在十几年前,他就与老中医商讨转让事宜。直到老中医逝世,才与他的后人谈妥,得以顺利入藏。

作为瓷器收藏家,瞿黄棘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清代、民国时期瓷器的收藏和研究,且分门别类,形成戏曲人物系列、文房四宝系列、香薰系列、茶酒系列等。用于中医药的瓷器,是他花功夫收集的一个系列,至今已有各种藏品四十来件,足可构成一个小型的“瓷器与中医药”博物馆。

昔时中药房最常见的瓷器是青花药罐。站在柜台后的药师,按照处方配伍,一一取出药罐里的中草药,用戥子秤严格称定分量,均匀地分摊在若干纸包内,交由病家煎服。戥子秤,象牙秤杆,琵琶形护具,不仅很有观赏性,称重更是十分精准。青花药罐具有防潮、保质、无虫害的功效,且经久耐用,普遍为药师欢迎。药罐上依次贴有黄芩、藿香、知母、大黄、蛇床子、半夏、甘草等标签,既是药店的标配,也是中医药文化的一种展示。

我在瞿黄棘的藏品中,见到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葫芦瓶,高25厘米,最大腹径12.5厘米。器型挺秀,青花谐美,十分惹人喜爱。从前,中医馆门口都挂有葫芦瓶,作为“悬壶济世”的标识。《诗经·七月》中,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诗句,这里的“壶”就是指葫芦。传说东汉时,一个叫费长房的人想学医药,有一天他在街上见到一个挂着葫芦的卖药老翁,听人说,老翁医术高明,凡施药,必然药到病除,于是悄悄地跟随老翁。后来发现,老翁竟化作一道烟钻进了葫芦里,知道他绝非凡人,费长房诚心拜老翁为师,最终学成,得其真传。此后,悬壶济世就成为治病救人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瞿黄棘的藏品中,还有一件青花龙纹微型天球瓶,高4.5厘米,腹径2.5厘米,玲珑精巧。这其实是一种专门存放保心丸,随身携带的小药瓶。比起用塑料或金属制作的药盒,瓷药瓶无疑更加环保。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件南宋陶钵。这种器具一般由钵和杵组成,主要用以研磨药粉,制作丸散,有利于病家服用,产生良好的药效。到了明清时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瓷钵。与石研槽、铁轮子组成的药船相比,瓷钵的操作愈加细腻,一尘不染,加工的大多是珍贵中药。

瞿黄棘先生多年来投入大量精力物力财力,倾情于瓷器收藏,藏品丰富,珍品迭出。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其精神尤其令人钦佩。

清乾隆粉青釉剔花灵芝如意纹脉枕,长17厘米,最宽处11.5厘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瓷器与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