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在茂名电白南海半岛“中国第一滩”写生 林钟漫 摄 |
羊城晚报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6月10日-11日,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等主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走进广东茂名高州根子镇贡园、电白南海半岛“中国第一滩”、晏镜岭等地。
来自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十余名艺术名家现场写生,“采”岭南荔枝之“风”,在城乡融合发展、镇村美美与共的绿美乡村中提炼艺术主题,共绘“百千万工程”新图景。
“在荔枝成熟的季节,我们走进荔枝丰收第一线,感受‘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表示,“这次采风是中国美协和广东省美协‘大采风’的组成部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其放在生活的第一线和最深处,这正是组织这次采风的根本原因。”
3年前,广东画院启动为期3年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曾组织广大艺术家深入全省21个地市,茂名就是首批采风的地市之一。这3年来,茂名的地头、山海发生巨大变化,给故地重游的艺术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点染岭南乡间红荔盛景
高州市根子镇贡园是采风写生的首站,是全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古荔园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高力士贡奉给杨贵妃品尝的“长安荔枝”就采摘于此园。
找到美“荔”角度后,艺术家们或席地而坐,将宣纸铺在地上挥毫,或静坐于树根前,勾勒盘虬交错的枝干;或以枝干为案、倚树而画,一株红荔就在提按顿挫间“长”了出来。
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向记者展示了其写生画作,他以整体山水形式展现成林红荔成熟丰收的景象。“要画出自己的特色,最好是在实践中寻求,荔枝的人文性已经超过其自然性。”他说。
为更好地交流写生心得,探讨艺术中的荔枝意象,当天参与本次采风的画家林蓝、张彦、郑阿湃、许敦平、杜宁、黄国武、陈映欣、陈迹、关坚以及陈水兴等人,还集体创作了《荔枝颂》等大尺幅国画作品。
向海而绘,致敬岭南画派先辈
采风活动第二站走进了茂名电白“中国第一滩”。
此处沙质洁白细软,沙滩外侧是宽达800-1000米的沿海防护林带,为我国第一条成功营造的人工沿海防护林带。20世纪70年代,岭南画派巨擘关山月的名作《绿色长城》取材于此。
艺术家们面向清澈海水和狭长林带作画,尽管尺幅、创作手法各不相同,但层林叠翠、海浪卷起千堆雪的开阔意境都被融于写生作品当中。
“向海图强,弘扬新时代海洋风貌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创作方向。”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许敦平表示,这次写生是追随关老海洋题材创作的一次实践,为探讨美术创作与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之间的深层关系带来了新的启示。
“中国画创作是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需要通过深扎生活的创作不断积累经验,随后重组、提升。”在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澳门大学历史与文化推广部主任张彦看来,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以及关注社会的笔触温度,是关氏绘画风格的重要特征。
关山月之孙、广东画院在职画家关坚表示,关山月一直提倡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祖父曾在当地的民防部队扎根20多天,进行了大量写生,并研究出木麻黄的独特表现技法。”
林蓝表示,艺术家们目之所及的是“绿美”,支撑“绿美”背后则是内在的“强”和“富”,可以看到“百千万工程”对广东乡村大地产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