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重启防空系统,伊朗下最后通牒:小国别挑衅大国,瓷器不跟瓦片斗

伊朗展现了其“中东雄狮”的强大气势,彻底打破了外界对其软弱的固有印象。以色列精心策划的“伊朗珍珠港事件”不仅唤醒了伊朗的沉睡猛虎,反而让以色列感到后悔莫及。现在看来,发动这一场袭击显然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6月20日下午4点,耶路撒冷及以色列其他地区再次响起防空警报,居民们急忙奔向避难所。这是伊朗“真实承诺-3”行动的第17轮打击,动用了近30枚导弹,目标锁定特拉维夫、海法、贝尔谢巴和耶路撒冷等城市。紧接着,伊朗发动了第18轮攻击,虽然导弹数量略有减少,但却在特拉维夫的一栋建筑物上精准命中,爆发出猛烈火光。令人惊讶的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的防空系统并未启用,这似乎暗示着他们的防空导弹已出现短缺。

在伊朗发射第18枚导弹的同时,一架无人机飞越了叙利亚西南部的德拉省,虽然以色列成功拦截了它,但在以色列北部却发生了大规模的无人机渗透,具体的伤亡情况尚不清楚。以色列的铁穹防空系统确实是世界顶尖的,如果弹药充足,通常能成功拦截95%以上的来袭导弹和无人机。然而,随着伊朗采取饱和式打击,以色列的防空导弹已经无法应对如此密集的攻击,拦截成功率降至60%左右。

6月19日,伊朗宣布成功恢复了德黑兰地区的防空系统。对于这一重磅消息,央视进行了实时报道。回顾伊以冲突爆发之初,以色列曾成功打击伊朗,导致其防空系统瘫痪。但伊朗凭借强大的恢复能力,迅速恢复了其防空系统,这不仅表明伊朗的战斗力正在逐步恢复,也传递出一个关键的信号:伊朗作为一个中东大国,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机制和承受战争打击的能力。与小国相比,大国在遭受攻击后能更迅速地恢复,反而能挖掘出潜力。对于小国来说,一旦错估大国的实力,贸然挑衅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如今,伊朗的导弹和无人机不断逼近以色列多个城市,特拉维夫的高楼被摧毁,民众哭喊着失去了至亲。以色列网民纷纷自嘲:“我们的城市已经和加沙没有区别。”特拉维夫街头,成千上万的居民无家可归,外媒称这些场景“若非注明为以色列,几乎无法辨认”。在这种局势下,6月20日,内塔尼亚胡出现在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看着满目疮痍的研究所,愁容满面。这一幕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以色列长期以来对小国的打击经验使其产生了错误的自信,误认为可以轻松击败伊朗。然而,一旦面对大国,局势就完全不同了。

网络评论指出,富裕的小国如果与不富裕但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大国交战,无异于瓷器与瓦片的对决。伊朗国土辽阔,空间宽广,虽然每寸土地的经济价值不高,但以色列的空袭却无法彻底摧毁伊朗的经济。而以色列的国土狭小,特拉维夫等城市寸土寸金,一旦伊朗的导弹突防,就足以造成极大的损失。更有网友指出,特拉维夫的房价高达每平米2万美元,而这些导弹的成本却远低于房价。伊朗精准攻击这些高价值房产,直接打击了以色列的房地产市场。若房子被摧毁,房贷停滞,银行的债务无法收回,可能会引发次贷危机,导致银行破产,经济衰退。

这一切使得以色列的处境愈发困难。正如《以色列时报》所报道的,以色列国防军总司令埃亚尔·扎米尔警告称,以色列必须为与伊朗的长期战争做好准备。伊朗目前大约拥有2500枚地对地导弹,并且在生产上持续保持高效率。尽管以色列曾预计在两年内获得8000枚导弹,但随着伊朗导弹产量的不断增长,其库存只会越来越多。而以色列所能依赖的资源逐渐减少,局势变得更加严峻。

与此同时,美国迟迟没有介入这一冲突,使得以色列陷入了两难境地。许多人错误估计了伊朗的局势,认为一旦美军出手,伊朗便会败下阵来。然而,美军深知,伊朗是一个大国,任何军事行动都将变成一场长期消耗战,因此必须非常谨慎。即便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支持,但它自身并未直接参与战斗,原因在于一旦亲自下场,若不能取得胜利,将导致中东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甚至影响美国本国利益。

更为明显的是,美国连以色列的生死存亡都置之不理,意味着中东其他国家也开始重新评估局势,反常地倾向支持伊朗。伊以战争成为了一个重要转折点,许多美国的盟友开始意识到,在关键时刻,美国可能不会为其站台。这种认知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美国的盟友体系崩溃,甚至动摇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总之,伊以战争提醒我们,富裕的小国切莫轻易挑衅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大国。大国不仅有充足的国土作为缓冲,而且其军事生产能力强大,一旦进入持续作战状态,后期的武器补给和弹药生产将使其更具优势。正如中国的古训所言,“瓷器不与瓦片斗”,在战争中,实力悬殊的对抗常常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以色列的认知曾经是它可以打击小国,但现在却发现,面对大国,结果并非它所能承受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重启防空系统,伊朗下最后通牒:小国别挑衅大国,瓷器不跟瓦片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