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一灯一世界 竹篾穿千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调研团队探访无为鱼灯艺术

7月2日,无为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俊堂先生的住所内,竹篾编织声清脆,与现场的欢声笑语交织,共同奏响一曲非遗传承的美妙乐章。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七名学生及其指导老师艾明旭在此集结,在任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踏上一场奇妙的无为鱼灯制作之旅,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无为鱼灯历史悠久,起源于北宋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春节、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当地举办盛大的鱼灯巡游活动,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制作一盏无为鱼灯,需历经选料、扎骨、裱糊、彩绘等十几道工序。选其韧性佳,不易折断;布料则要柔软透气,既能透出内置光源,又坚实耐用。

任老先生向学生们耐心讲解,虽然竹编材料现可通过网络购买,但制作过程仍需亲自动手。他特别强调鱼灯骨架比例需精确到厘米,鱼头、鱼腹、鱼尾分别占全长的五分之一、五分之三、五分之一,这一黄金比例是鱼灯舞动时仿若真鱼游动的关键。他指出:“骨架是鱼灯的灵魂,微小偏差都会影响其神韵。”在学生们的努力下,竹编逐渐弯曲成流畅的鱼形骨架,仿佛被赋予生命。

白纱作为鱼灯的“皮肤”,俗称蒙纱,需在其表面涂上特定的“骨胶”,形成坚硬而略带柔软的“皮肤”。任老先生向团队介绍无为鱼灯图谱,称过去制作鱼灯需全家共同努力,如今许多步骤可简化。鱼灯的彩绘图案蕴含独特寓意,头鱼绘牡丹,二鱼绘菊花,将花卉与造型融合,兼具观赏性与文化内涵。面对学生陈蕾关于传统原味是否会被改变的担忧,任老先生表示:“手艺是根基,创新是枝叶。年轻人为鱼灯创造无限可能,它才能飞得更远。”

鱼灯制作的关键在于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在工业化浪潮下,传统民间手艺的存续无声地抵制了当下的浮躁之风。从选材到成型,每一盏鱼灯都凝聚着匠人多年经验与专注打磨。鱼灯作为文化与经济的桥梁,肩负着超越文化传播的使命。

这份“慢工出细活”的坚守,是激活地方经济活力、实现文化赋能发展的关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学习鱼灯制作,为家乡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形成“人才回流 — 技艺传承 — 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通过此次深度对话与实践学习,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无为鱼灯制作技艺,感受到非遗传承人守艺的执着。在交流中,学生们看到任老先生对制作步骤的严谨态度、对传统图案寓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年轻人倾囊相授的热忱。这种执着是无为鱼灯传承至今的重要根基。相信在传承人与年轻人的共同努力下,无为鱼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继续讲述传统文化故事,传递千年文化底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文化纽带,在非遗传承的长河中持续焕发生命力。

(常欣 骆如玉 陈蕾而 陈子漪 摄影:陈卓子妍 郭晏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一灯一世界 竹篾穿千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调研团队探访无为鱼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