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论》:重建绘画的辞典
断桥·艺术哲学文丛
《绘画论》(一)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实践与理论研究
博士论文选
许江 司徒立 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装帧 / 精装728页
内容简介
绘画是一种文献,它的主题对象及诸种关系在人文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以绘画的解释来辨析和演练不同的思想是一种哲学传统,其品评性的关注和修辞即成美学本身。本书是绘画基础方法论的博士研究论文,这些论文都能够深入地发挥实践类理论研究的两栖优势,将绘画置于启蒙的视角中,强调读图的研习方法和考古式的资料积累和解析,以真切可感的话语来抵挡一般的、似是而非的话语,突破可见与言说的藩篱,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形成积极的对话,可以说是揭示当代绘画使命的任务书。
图书目录
序一:重建绘画的辞典 / 许江
序二:谈教学的一封信 / 司徒立
上编:绘画的基本概念
视象与图像——论绘画中的视觉与形象 / 韩子仲
摹仿与米梅西斯(mimesis) / 赵军
睡莲中的灵晕 / 林印吉
绘画的时间性 / 兰友利
现实 写实 真实——关于绘画真理观的讨论 / 娜仁花
中编:绘画的元素
素描辞辩 / 井士剑
线论——绘画中线的呈现 / 顾黎明
论西方绘画的再现性空间与绘画性空间 / 陈焰
绘画与光影 / 余旭鸿
西方绘画色彩研究 / 郭健濂
油画的笔触和肌理 / 孙尧
下编:绘画的方法论与载体
物画论 / 蔡枫
城市风景画 / 李振鹏
在场的印刷——“生活世界”中的版画与艺术 / 孔国桥
“凝聚”与“争执”——从版、画、人的角度论版画创作 / 于洪
直观·时间·显现——莫兰迪绘画方法研究 / 蒋梁
穿越形象——西方肖像艺术研究 / 童雁汝南
源于写生的绘画 / 吴建青
视觉·空间·真实——贾科梅蒂艺术研究 / 马静
绘画论 序一
文 / 许江
那是一个南方春季少有的阳光和煦的下午,我蹲坐在福州台江仙塔街的四层阁楼,阳光洒落在平台幽绿的苔藓上。上世纪70年代初的福州,少有高楼,四层阁顶就几乎可以望尽层层叠叠的、鳞片般的城市屋顶,也许还可以眺望雨后烟云蒙蒙的闽江对岸的仓前山。我拿着一摞“文革”前的《美术》刊物观看。“文革”中,诸如《美术》一类的刊物均被视为封资修的产物,列为禁读的对象。当此其时,这样一摞《美术》被从尘封的角落理出,无异于一种考古发现。刊物中的话语,与震耳的“文革”口号相比,很有些旷世隔代之感。这种阁楼上《美术》的阅读不仅有偷尝禁果的冲动,而且还有一种僭越的肃然。我所阅读的是一些被判了死刑的不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却像珍稀文物一样,既撩着我的心,又因为这种“出轨”而越发令人愀然。那时的我,对绘画专业所知甚少,却直接地从这种考古式的阅读中感受到某种初见的激动。这种偶遇奇迹般地嵌入我的关于绘画的最早记忆,粘联起我的终身志向,并不断地在后来的岁月中得以铸炼加强。不能不说,这真是命运的馈赠。差不多三十年后,我和司徒立、孙周兴、陈嘉映、焦小健诸兄一道,借用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研究的平台,首创绘画基础方法论的博士研究教学。这项研究教学无论在当时和今日,都颇受关注。在研习的初期,周兴兄、嘉映兄讲授现象学和欧美哲学新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司徒兄、小健兄和我以绘画为切入口,追索其根源,来演示这些思想方法与艺行的诸般联系。我们几乎是忘我地沉浸在一个奇异而又真实的互文化语境之中。在首届毕业展序中,我曾激情写道:
“于是我们开始跋涉另一条河。理论与实践的两岸耸立着,读文与读图的两岸耸立着,思与诗的两岸耸立着。理论与实践是交叠而又不同的两片智性的疆域,读文与读图是两种相补相辅的心灵阅读。在这里,我们所做的并不是两岸间的跋涉,而是溯流而上,在思与诗并未完全切分的沃原上,寻求一种真正的通境。也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参透“物名”的尘表,把握“象状”之境,透视互文化语境的表象,穿越“本土”与“西方”的岸界,兼研诸端,体大思精,作深入会通之想,寻找绘画在今天重获生机的根源。”(《会通履远——绘画基础方法论首届博士毕业展序》)
现在,在司徒兄的悉心主导下,十几位同学的论文合集出版,以《绘画论》的题名,深入当代艺术的思考和辞辩,叩问关于绘画的话语世界。
重建艺术的辞典工作,已经成为绘画方法论博士理论研究的重要使命,为了与史论类的论文专题研究拉开距离,我们商量着确立某种优先为绘画阅读的研究方法。图是一种可再生的踪迹。读图有如一扇窗,我们从这一头俯望历史,又从另一头返观鲜活的生命此在。艺者的读图,无论是现场般的徘徊仰望,还是掌股中的流连摩挲,都能够较好地置入艺者本人的切身体验,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实际经验,还原图本的原初意愿。我们鼓励以读图来作为文本研究的实验方式,进而提出一种介于美术理论与经验之谈之间的艺术话语,让绘画的辞典进入一种新的绘画日常中,借此重返艺行的原初境域,揭示感知与实验形态的根源内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着力树立一种质疑与批评的精神,去检审艺术史,并从中看到一种“是其所是”而“表现”着的绘画,进而立足这种绘画的日常生活,重新把握诸多动词与其现象之间的真实关系,在绘画的真实可见的这个事实上来与某些定见决裂,重构生动可靠的绘画的动词世界。而拥有这种眼光,就要求研究者一方面超越技巧语言的目光游戏,摆脱形式主义的方式逻辑;另一方面充分调动阅读的感性,在一个真实可感的空间中揭示和开启被掩蔽着的洞见经验,来完成针对一般认识论和在此基础之上谵妄实践的批判性诊断。
这样的研究开启一种考古学的视角,来将研究的范畴即历代绘画者曾面对的范畴变成我们亲见的范畴。我们把这种研究称为“绘画的考古学”。所谓艺术的辞典,即是在绘行中不断地使用和交流着的辞汇,也就是说这些辞汇久已被贴上了标签。现代的高等教育分科之学将艺术切分为诸多细类,使之变作某种纯粹的知识技能,同时也沦为一片板滞的全现成的园地。“今日艺术的‘辞典’,要么僵化而为即有样式和现成化知识的堆积,要么被赋予太多形而上的妄知妄想。”(《寻找与黑暗相匹配的光亮》)我们要揭开尘封已久的签条,还原到可能的现场踪迹中来把抓相关的现象。正是由于似是而非的知识的标签,让这些辞汇所代表的行为和意涵似乎变得清晰,也因此变得固化;似乎像路标带着我们进入绘画的道途,其定见却又让我们迷失于某些浅表观念的迷踪。比如素描,相关著作汗牛充栋,相关解释层出不穷。如果说它只是单色绘画,其解释失于表象;如果说是绘画的草图,却又陷入功用的一隅。事实上,素描所代表的意涵既有属于意识与思想形态的部分,在这部分中常有灵光乍现,絪缊着依于本源的精神的灵晕;又有属于某种被建构的方法体系的部分,其方法即驾驭工具,又指向内涵,既为众人所共享,又富于个性独创的奇观。这就需要研究者有如考古的工作,寻根究源,一方面追踪到素描和绘画的原野,去考证各个时代大师们的原初意图,捕捉历史上的典型表现并逐一地诊断,以检审其如此这般地呈现着的根源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回返绘画的活生生的日常,以自我的践行作为研究的实验方式,验证素描超越一般性解释的质疑和追问的力量。因此,这是一种双向的考古,向着绘画史的话语考古,又向着每日的绘画生活考古;向着话语写成的历史考古,又向着其操作的方法世界考古。借此,与其说这些文本是知识文本,毋宁说是认知文本。研究者顺着历史和当下的双重深度,抽丝剥茧,让我们共同见证绘画话语的真身。
综上所述,绘画是一种地道的文献。它的主体对象及诸种关系在这个扁平的空间中,在可见与蔽藏的纠结中,逐一展现。这正是艺术学研究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立有重要位置的原因。在这个几乎是广袤无边的研究中,绘画实践和内容及其形式均被视作关注和思考的对象。由此,以绘画的解释来辨析和演练不同的思想,几乎成了一种哲学传统,其品评性的关注和修辞即成美学本身。反之,哲学和美学也为绘画的研究提供了众多的思想的工具箱。绘画辞典的重建工作的重点正在于它一边要承载哲思的质疑与启蒙的力量,深化相关研究的思想内涵;另一边又要还原到艺者的真实世界,抚去一般知识论所可能带来的僵化与虚妄。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跨界的视野和批判的情怀,确立起对于一般知识论核心的双重抵抗:即对艺术史一般知识论的抵抗,以解救其可能带来的对于绘画历史真实的遮蔽;对习惯的艺术话语知识的抵抗,以绘者的实际经验来验证艺术话语的生成,而非以普查档案、统计推演的方式来厘定和误导艺行的感知。《绘画论》中的论文都能够较深入地发挥实践类理论研究的两栖优势,树立起一个人类绘画感受与认知的意愿,将绘画置于启蒙的视角中,强调读图的研习方法,强调考古式的资料跬积和解析,以真切可感的话语来抵抗一般的、似是而非的话语,突破可见与言说的樊篱,铺陈一片开阔而有深度的话语天地。在思想与践行之间,在超越与皈依之间,在图像景观与生存境域之间,在物性与智性之间,为绘画重新赢得话语,赢得空间。同学们的论文命题既带着图像时代的迫切需求,某些亟待厘清的绘画理念,又负着“绘画何为”的指导意图。这种意图又往往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形成积极的对话。这使得他们的论说又如同揭示当代绘画使命的任务书。
海德格尔写凡高的鞋,福柯写马奈的绘画,梅洛·庞蒂写眼与心,他们都拥有洞见而又犀锐的目光,将绘画的诗性点亮。绘画让蔽藏的得以呈现,让不可见的得以看见,绘画的话语揭示这种显现被深蔽或开蔽着的存在方式和文化意义。这样看来,绘画几近哲思,但又不唯哲思。这才是中国传统所言之“艺”,也是我们悉心研学的意愿与使命。
文 / 许江(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名誉院长。
实拍书影
光达美术馆阳光房,特别陈设《绘画论》(一)、(二)供观众翻阅品读,亦可供选购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