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艺术个性与媚俗文化

很多艺术家屈从了市场的需求,要迎合观众的需要,不得不用媚俗的艺术来获取观众的喜爱。如此一来,其艺术个性就会被毁灭,甚至弄成庸俗的艺术创作,缺乏创新。

艺术品本身是无功利的,后来有了艺术品市场之后,才有了功利化的创作和需求。先民们吃饱喝足之余,在山洞的岩壁上画画,本身只是一种娱乐的体现,却并不具备功利属性。爱美的人采一朵小花,戴在发间,或者把辫子编成和别人不一样的样式,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体现,也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体现。倘若他们没有爱美之心,和普通人一样,就会欣赏媚俗的文化,而不会有什么美的追求。艺术家也是如此,一方面要有艺术个性,要有独创性,另一方面又要照顾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能只是凸显艺术个性,最终弄得曲高和寡。当然,艺术家的创作要有观众欣赏,要有艺术品市场的交流,不然艺术家就要喝西北风了。可以说,艺术是一种精神需求,重要的是作家对生活、自然、生命的真实感受和自我创造力的张扬。一件作品的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无处不在地存有艺术家的思想、态度和表现习惯,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日常经验或图像资讯,一旦进入世俗消费和功利驱动相结合的场域,个性化的精神创造肯定会成为空中楼阁。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也是如此,不管是一幅画还是一首音乐作品,进入消费领域之后,就要谋求更多的接受度。虽然艺术家有一定的个性,但必须适应艺术市场的需求,不然创作的艺术品就卖不出去

画家画了一幅画,展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但一定有让人看懂的地方,而不能背离人们的接受能力,更不能背离人们的接受经验。倘若人们看了画家画的一幅画,完全看不懂,认为这幅画抽象得离谱,那么这样的画作就卖不出好价钱,除非有资本助推,造一定的声势,还可以卖出高价格。倘若一个音乐家写了一首曲子,让人们听不懂,甚至人们听起来感觉非常奇怪,虽然体现了音乐家的个性,但并不适应人们的接受能力,也与人们的接受经验不符,最终会被抛弃,甚至没人喜欢听。作家写了一部小说,比较超前,也比较抽象,很多人看一半就看不下去了,甚至有人看了三页就不往下看了,那么这样的小说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卖不出几本,作家因此而名声扫地,根本出不了名,就更别提赚钱了。舞蹈家也是如此,跳一段舞,应该能让观众看懂,倘若观众一点都看不懂,那么舞蹈家的创作就有一些误入歧途了,很有可能只是顾及自身的艺术独创性,却忘记了人们的接受能力。好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的时候,既能够展现鲜明的艺术个性,又能够让观众看得懂,还能够让观众品头论足。当然,风格独特的艺术创作是需要出类拔萃的,并不一定能让很多人看懂。无论是毕加索的油画,还是卡夫卡的小说,在当时都受到非议,但后代人奉为瑰宝。

很多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的时候照顾了媚俗的文化,或者说他们故意把作品弄得俗里俗气,只是为了讨好观众,却往往失掉了艺术个性。曾经有画家,画大白菜,画虾,出名之后圈钱很多,却故意放慢了画画的速度,其实他每天画好几张都行,却只是半年画一张,有时候一年画一张,以此制造市场的稀缺性,最终名气越来越大,其实画的也就那样,水平一般。只是绘画圈子里的人吹捧他,最终让他登上了艺术家的神坛,当然他用画作赚了很多钱。有一个小说作家经常到农村实地采访,早年成名,后来不到农村采访了,经常到茶室喝茶,听人们道听途说,记录下来就算是创作的素材,每年出一部长篇小说,赚钱还真不少,但没有一部小说是精品,就更别提获得世界级文学奖项了。曾经有雕塑家发表了作品,人们觉得很高雅,但后续创作乏力,因为他没有太多的钱,只能替人去刻章,最终开了一个刻字门市部,还用电脑刻章,赚钱之后就不再搞创作了,可惜了艺术天才。有歌手曾经是酒吧驻唱的,后来参加全国歌手大奖赛,获得了好的名次,进而转战歌坛,成名之后,圈钱无数,却不再搞创作了,最终洇没无闻。

搞艺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圈钱,但很多搞艺术的认为,要通过艺术来圈钱。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身是超功利的,倘若被赋予了功利色彩,就一定会被胁迫,甚至艺术品可以换权力。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当随时警示自己,远离对表象化的过分迷恋和对表现手法麻木的迁就。艺术家不能只是停留在风花雪月的意境层面,应该向人的内心世界挖掘,展现人真实的心灵世界。德国哲学家齐美尔曾经说过:“个体的心灵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远离物质文化来丰富自身发展的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展现心灵的艺术家,应该远离媚俗和矫揉造作的文化,展现独特的艺术个性,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倘若只是在媚俗文化方面用功,让自己的作品媚俗,就像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写的诗那样,过于轻浅,关于媚俗,以至于语言水平并不高。艺术家应该一生追求艺术创新,追求独特艺术风格的展现,而不能追求圈钱,更不能用艺术品去换权力,不能在艺术市场过分媚俗。但很多艺术家都在媚俗,要宣讲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似乎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名气,通过名气进一步圈钱。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形而上的创造,而不是苟同于媚俗文化的东西。但资本打造的艺术品市场要求艺术家媚俗,要求艺术品成为媚俗文化的一部分。那么艺术家应该有明确的理论自觉和创作自觉,应该时刻警醒,让自己保留应有的艺术个性,保留不断开拓进取的艺术创造性,而不能苟同于媚俗文化。不然艺术家很快就会被资本嫌弃,艺术品也很快,洇没无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艺术个性与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