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辨识度的标志之一。以夏商时期的原始瓷器为始,中国古代瓷器历经数千年发展,连绵不绝,呈现出品种多样、精美绝伦的瓷器艺术品。
国家博物馆倾情打造“华彩瓷韵——中国古代瓷器鉴赏”线上课程,邀您一同走进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世界,领略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非凡神采。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报名课程
六位顶尖专家联袂授课,带您研读瓷器发展史。从原始瓷器到明清官窑,全方位深入探索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精髓,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间的互动与交融。
课程亮点
专家视角
来自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陶瓷研究专家和考古发掘者,从学术视角结合亲身经历带您走进中国瓷器的独特世界。
文化深度
本课程结合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大型博物馆所藏古瓷实例,深入解读不同时期瓷器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把握瓷器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用一件件赏心悦目的馆藏标准器提升您的鉴赏力。
互动体验
在线直播课程,每节课后设答疑环节,有机会与专家在线互动。
课程回看
课程回看视频可供学员在开课后六个月内反复观看(即2025年7月14日-2026年1月20日)。
课程安排
2025年7月14日至19日,每晚19:30-21:30,连续六晚,六位专家带您领略不同朝代瓷器的独特风采。
课程简介
·第一讲
窑火初起——瓷器起源及其早期发展
主讲人:郑建明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概述: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大约在夏代创烧出原始瓷器,经过持续发展,到了东汉时期原始瓷最终演变为成熟瓷器,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迎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制瓷业大发展,从而为唐宋及以后中国陶瓷文化高度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原始瓷还是成熟瓷器,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温瓷器,而且代表中国古代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最伟大贡献之一。
郑建明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陶瓷考古研究,先后主持过越窑、龙泉窑、婺州窑、瓯窑、德清窑等一系列窑址的调查与发掘工作。近几年主持“瓷器起源”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等研究项目,重点探索中国瓷器起源与发展问题,先后发现多个节点性窑址,将中国瓷器的烧造历史上溯至夏代,同时初步建立从夏商至秦汉时期中国瓷器起源的完整发展过程,确定中国是世界瓷器的起源地。已出版多部专著和大型考古发掘报告,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100多篇。
·第二讲
类银似雪——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白瓷的发展轨迹
主讲人:秦大树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概述:白瓷的创制、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成熟瓷器创烧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技术革命和进步。北方地区约在北朝末到隋代创制了白瓷。白瓷是在青瓷改进的过程中产生的,分为精细白瓷和化妆白瓷两种类型。隋唐时期北方白瓷的生产中心主要有河南安阳相州窑、巩义窑,河北邢窑和定窑。考古学研究使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了隋唐时期白瓷发展的轨迹,不同的窑场具有各自的生产特点,并且先后居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本课程将介绍隋唐时期北方白瓷的生产轨迹,探讨白瓷发展的源流。
秦大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退休),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讲习教授。1985年,1988年和1997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宋元明考古、陶瓷考古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教学与研究。多次主持过对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址的发掘,主持过多项宋元墓葬的发掘与整理工作。承担了商务部资助的非洲考古发掘项目。主持、参与过埃及、日本、新加坡、马达加斯加、伊朗、越南等地海上贸易遗址和沉船遗址中出土中国瓷器调研项目。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和一般项目、国家文物局以及中外基金会项目30余项。撰写、编著专著20余部,发表中外文论文300余篇。
·第三讲
雅韵雄风——宋金元陶瓷鉴赏
主讲人:胡朝辉
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课程概述:宋金元是中国陶瓷的黄金时代。在宋徽宗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的倡导下,宋代陶瓷呈现出造型简练,釉色纯净的极简主义之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窑口之间技术的传播非常活跃,出现了很多新的装饰手法。宋代多姿多彩的装饰艺术创造出陶瓷美学的新风范。随着元朝的统一,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红釉和蓝釉的烧制成功,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单一釉色的局面。青花瓷器明艳的发色、繁缛的纹饰、精良的制作,无一不体现出气势恢宏的大元气象。本课程将结合国家博物馆所藏的精美文物领略宋金元陶瓷之美。
胡朝辉
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研究馆员。兼任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认证中心特聘价格评估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定级专家(陶瓷类)、中国茶叶博物馆宋代茶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专注于中国古陶瓷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收藏集萃》陶瓷部分编辑工作。
·第四讲
河滨遗范——龙泉窑瓷器鉴赏
主讲人:沈岳明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概述:龙泉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场,因主要分布于龙泉地区而得名。它创烧于北宋,兴盛于南宋至元,延续至明代中晚期,是文化内涵庞杂、生产地域广阔、规模十分壮观的青瓷窑业系统,也是中国历代青瓷工艺技术发展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代开创的粉青、梅子青厚釉青瓷,以失透如玉的效果,使其在宋代的瓷器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由此进入了宋代名窑的行列。本课程将结合出土文物的一手资料阐述龙泉窑瓷器的釉色、器型、装饰手法和装烧工艺的特点。
沈岳明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86-2018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2018年被引进到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工作。兼任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宋元明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陶瓷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龙泉青瓷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龙泉窑考古学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历史时期考古和陶瓷考古的发掘、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发掘的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和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分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版了“秘色越器”“吴越国瓷业研究”“哥窑的新发现”等二十部专著。
·第五讲
名敌官汝——明代名贵瓷器品种赏析
主讲人:杜卫民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课程概述:明代的景德镇是全国瓷业之都。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御器厂的设立,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的资金,制作出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名贵品种——永乐宣德的青花、甜白、宝石红,成化斗彩等等。这些瓷器在明朝末期就已十分有名,明朝的各种文人著述中都记载说:“几与官、汝敌。”本课程将从研制发明、艺术特色以及在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艺术地位等方面,与大家一起鉴赏明代各种五光十色、精美绝伦的瓷器名贵品种。
杜卫民
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曾在中国文物商店总店从事文物保管、销售工作。2010年调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参与主办《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做题为《中国高级艺术陶瓷的产生及意义》的讲座。主要著作论文:《宋代泥人》《宋代玉器鉴定》《青花、彩瓷鉴定辨伪》《古玩存世量与价值评估》等。
·第六讲
以“样”为媒——清代御窑瓷器的设计思路
主讲人:项坤鹏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课程概述:清宫御瓷的设计是围绕着皇帝好尚展开的。清代皇帝崇古、尚雅、追新和兼收并蓄的情怀,使得清宫御瓷长时间繁荣发展。清宫御瓷的若干设计逻辑以“样”为媒介予以传递,其中既包括了对纹饰、器型、款识等瓷器构成要素的模仿、重新组合和调整,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创新;还包括了跨介质的互动,即瓷器与书画、珐琅器、漆器、玉器、金银器、玻璃器、铜器等在构成要素方面的互鉴。本课程将结合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瓷器珍品揭示清宫御瓷设计的逻辑线索,即各种构成要素的传承、演变、创新,以及异质互鉴。
项坤鹏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考古部副主任。兼任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硕士生导师及学位评定委员,景德镇东方古陶瓷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陶瓷考古、丝绸之路考古等。曾赴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阿联酋、伊朗、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考察和访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课程报名
即日起至2025年7月9日24:00,限时开启秒杀活动。活动期间报名的学员,即可享受9折优惠。
秒杀限时优惠:
270元/人(无需申领结业证书)
540元/人(可申领由国家博物馆颁发的结业证书)
报名入口
课程费用
300元/人(无需申领结业证书)
600元/人(可申领由国家博物馆颁发的结业证书)
费用含平台运维费、服务费、证书制作费等。报名申领结业证书且完成全部课时的学员,可获得由国家博物馆颁发的结业证书(电子版)。
*最终解释权归国家博物馆所有
※★★课程服务指南★★※
为确保您顺利参与课程学习,请务必在完成报名后按以下流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