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本里的敦煌壁画“活”起来,当千年前的丝路驼铃在课堂回响,会发生什么?兰州市东郊学校的包更条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用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探索给出了答案。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他们走进敦煌艺术馆,用心设计了一场融合历史、地理、语文、艺术、科技的“漫游敦煌”之旅。从“云游”洞窟到亲手临摹飞天,从演绎壁画故事到探讨文化保护,孩子们用画笔、表演、思考和行动,真切触摸了敦煌这颗丝路明珠的璀璨光芒。让我们一起走进包老师的分享,感受这场点燃好奇心、连接古今的奇妙课堂。
文 / 包更条
兰州市东郊学校
大家好!我是兰州市东郊学校的语文老师包更条。敦煌,是我心中永远飞翔的“飞天”,是大漠深处闪耀的艺术瑰宝。今天,能和大家分享我们以“漫游敦煌艺术”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案例,我感到非常荣幸。
2019年8月,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敦煌时强调:“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研究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更要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敦煌文化,是历史、艺术、宗教与科技的奇妙融合,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辉煌见证。莫高窟作为甘肃的闪亮名片,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厚重历史,更是我们开展跨学科学习的理想天地。它是历史与地理的交汇点,艺术与科技的碰撞场,文学与美学的交响乐,也蕴含着语言与宗教的深邃对话。敦煌文化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同时打开多扇知识的大门。我们的孩子们,正可以借着这把钥匙,走进中华文明的殿堂,触摸千古岁月的脉搏。更幸运的是,敦煌艺术馆就在我们东郊学校旁边,近在咫尺!这份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我们开展“漫游敦煌艺术”跨学科学习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敦煌,在去年10月,我和超凡一班的同学们一起,踏上了这场属于我们的“漫游敦煌”之旅。
我们精心设计了五个阶段、包含14项活动的系列课程。下面,我就从这三个部分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探索:
1
重走千年丝路:叩响敦煌之门
第一阶段:初识敦煌——点燃好奇心
活动1:敦煌故事会(历史+语文)
我们跟着张骞的故事“出使西域”,又随玄奘法师“西天取经”。通过纪录片和历史故事,孩子们了解了敦煌艺术的背景。大家还自己讲起故事,交流感受,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
活动2:“云游”莫高窟(科技+艺术)
借助“数字敦煌”网站和VR眼镜,孩子们仿佛真的走进了洞窟,近距离观察那些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惊叹于现代科技在保护古老文化中的神奇力量。
活动3:丝路明珠——敦煌(地理+文化)
孩子们聆听了敦煌研究学者樊锦诗老师讲述莫高窟的前世今生,结合学过的地理知识,一起探讨敦煌在古丝绸之路上为何如此重要。他们还动手绘制了张骞、玄奘的西行路线图,设计了一份份“古代贸易清单”,亲身体会到敦煌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枢纽的非凡意义。
这些活动,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对敦煌艺术的好奇和探索欲。于是,我们继续深入,探寻敦煌艺术的奥秘。
2
探敦煌艺术之深邃:沉浸与创造
第二阶段:壁画里的故事(语文+影视)
活动4:壁画故事会
孩子们阅读了《敦煌奇幻之旅》《九色鹿》等书籍,更深入地了解敦煌文化。各个小组还当起了“小讲解员”,分享《九色鹿》、《五百强盗成佛图》等经典壁画背后的故事,感受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活动5:敦煌小剧场
大家最喜欢的环节来了!孩子们分组把壁画故事搬上了舞台。我们班生动演绎了《九色鹿》,从“鹿王救溺”到“王后索皮”,情节精彩。通过扮演角色,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舍己救人”、“善恶有报”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的力量。
第三阶段:巧手亲历,创意生辉
(美术+建筑+雕塑)
活动6:临摹敦煌壁画
孩子们怀着敬畏之心,拿起画笔,与千年前的艺术家进行一场“对话”。有人专注描绘飞天飘逸的舞姿,有人挑战“反弹琵琶”的经典造型,还有同学细心勾勒佛手柔美的线条,体会那份宁静的禅意。临摹不仅锻炼了绘画技巧,更让孩子们体会到敦煌艺术“以形写神”的精髓。
活动7:走近洞窟建筑与雕塑
孩子们通过阅读《看见敦煌》等书籍,观察图片、模型和视频,一起研究莫高窟独特的洞窟结构和那些栩栩如生的彩塑艺术。
活动8:敦煌主题手工创作
大家动手动脑,用环保纸板、彩色黏土等材料,创作出莫高窟九层楼、莲花藻井等经典元素的模型。一件件充满敦煌韵味的手工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第四阶段:保护与传承——我们的责任
活动9:探寻“藏经洞”之谜
活动前,我推荐孩子们阅读樊锦诗先生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活动中,大家热烈交流:藏经洞里究竟藏了什么宝贝?它是怎么被发现的?珍贵的文物后来经历了什么?在交流中,孩子们惊叹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痛惜那些被掠走的瑰宝,更担忧壁画和雕塑面临的风化、人为破坏等问题。“如何保护我们的根脉,让中华文明永续发展?”这个问题萦绕在大家心头。
活动10: 莫高窟保护行动(科技+责任)
孩子们开动脑筋,提出了保护敦煌的好点子:
· 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保存洞窟和文物。
· 设计宣传海报、写倡议书,让更多人了解敦煌,加入保护行列。
· 创作敦煌主题的文创产品(比如文具、小饰品),用大家喜欢的方式传播敦煌文化。
当然,保护敦煌的方法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活动11:我是莫高窟宣传大使
孩子们发挥所长,用各种方式传承敦煌文化。有的同学把壁画里的飞天舞蹈带进了课堂,优美的舞姿也融入了我们的校园文化。
第五阶段:成果展示——分享与收获
活动12:敦煌文化展览会
我们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展览!展区丰富多彩:有孩子们手绘的丝路地图,仿古的“敦煌贸易清单”。最吸引人的是壁画临摹区——飘逸的飞天、庄严的佛像,每一笔都凝聚着孩子们的理解。还有琳琅满目的手工区:泥塑飞天、敦煌风装饰画、漆扇、扎染布艺……孩子们化身为热情的文化小使者,为参观者讲解作品背后的敦煌故事,分享创作心得,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敦煌的魅力。
活动13:走进敦煌艺术馆
带着课堂的收获,我们走进了近在咫尺的敦煌艺术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参观了“敦煌壁画临摹展”、“彩塑艺术展”和“敦煌遗书展”。近距离观察飞天,感受那份灵动之美。特别是看到按1:1比例复制的第45窟彩塑群像时,大家都被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深深震撼。很多孩子说,这次参观比课本上的文字生动多了,让他们对敦煌艺术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活动14:学习心得分享会
参观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写下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有的被飞天的飘逸灵动打动,有的从佛像的庄严中感受到古代工匠的虔诚匠心,喜欢画画的孩子则细细品味敦煌色彩的独特运用。最后,我们把这份份真挚的心得,配上活动照片,精心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敦煌学习纪念册》。这本小册子,不仅记录了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更让敦煌艺术的种子,悄悄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3
课程反思:兴趣、融合与实践的力量
这次活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能长出翅膀,带孩子们飞向热爱的艺术殿堂;跨学科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孩子们的综合素养;而亲自动手实践,让他们在创作中体验乐趣,对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通过这一系列的跨学科探索,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敦煌的宝贵价值,更在心中点燃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守护之心。
最后,我想借用敦煌艺术馆里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结束我的分享:“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纸上,画在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
希望我们的这次探索,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也期待未来能和各位老师一起,继续探索跨学科学习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