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非遗三国 匠心演武——道明竹编非遗传承人刘罗琳以竹抒言

刘罗琳,1997年出生,听力一级残疾,自小双耳失聪,后进入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2014年,刘罗琳拜国家级漆器非遗大师杨莉尔倩为师。2019年,她又师从四川省竹编非遗传承人杨隆梅,深入研习竹编艺术。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刘罗琳成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崇州市级非遗传承人、助残工美大师,被特聘为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竹编专业技能课老师。

2025年3月,刘罗琳向武侯区残联申请加盟“向阳而生”爱心集市,在武侯区开办工作室,招收残疾学员。希望专门致力于竹编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创新开发竹编文创产品,积极承接各类社会竹编非遗服务项目,培育专业人才,为就业困难残疾人及家庭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残疾人搭建通往竹编非遗文化领域的桥梁,让他们能通过竹编技艺实现长期稳定就业与居家灵活就业。

刘罗琳创办的华琳帮护文化艺术工作室,免费培训残疾人及特困家庭成员,截至2025年1月已培训420人,其中残疾人、特困家庭成员320人,并长期为21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其竹编作品“熊猫竹编盖碗”“高足盘”被用于成都大运会、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合。

竹,是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岁寒三友”之一,因为其象征高洁、不屈的气节,一直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推崇。其实,这样的象征意义也跟竹子自身的特点相关。竹子具有干脆利落,开裂性强的特点,富有弹性和韧性,能编易织。所以,人们常用竹子编织各种形器,创造了一种精妙绝伦的民间工艺--竹编。

竹编是我国非遗之一,原本挺拔的竹子,通过选料、裁料、破篾、打磨等极耗时、重复再重复的步骤,成为一条条薄薄的篾丝,手艺人把篾丝再加以编织,一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就在他们指尖诞生。竹编工艺品往往具有柔和又不失坚韧,简朴又不失精美的特性,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造物智慧与东方美学精髓,其经纬交织的技艺既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也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

武侯祠博物馆上架产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非遗三国 匠心演武——道明竹编非遗传承人刘罗琳以竹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