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等关税”90天暂缓期临近结束,特朗普政府于7月7日签署行政令,将原定于7月9日生效的关税措施推迟至8月1日,并向日本、韩国等14国致函,宣布届时将对其商品加征25%至40%不等的关税。
这是“对等关税”计划启动以来的又一次时限调整,凸显白宫在前期磋商未达预期目标下的被动修正。其核心目的,在于借延长期限争取更多协议进展,以兑现对选民所作的贸易承诺。然而,在多边博弈加剧、主要国家谈判意愿趋于保留的背景下,要在短期内实现实质性突破,难度可想而知。
策略性妥协与悬崖式施压
与最初“90天达成90份贸易协议”的设想相比,目前特朗普政府仅与中国、英国、越南等少数国家达成原则性协议,且既缺乏具体条款,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而与欧盟、印度、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密集磋商进展缓慢,关键议题尚未取得突破。
在成果不足的现实面前,白宫被迫转变话术,声称“总统更重视协议的质量而非数量”,并再次延后“对等关税”生效日期。一方面,旨在缓解金融市场对政策突变的敏感反应,稳定资本情绪;另一方面,也为自身争取操作窗口,维持“谈判持续推进”的舆论氛围,延续其“交易艺术”的政治叙事。
与此同时,延期本身已成为施压策略的组成部分。通过重设时间表,特朗普政府意图营造“悬崖边谈判”的紧迫感,迫使对手在最后期限前作出妥协。在威胁即将加征25%至40%高额关税的同时,又释放“窗口尚存”的磋商信号,营造“合作可得豁免、对抗必遭惩罚”的谈判氛围,以强化心理胁迫、争取议价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将对各谈判对象进行“真诚”与“非真诚”的标签化划分,并据此实施差异化关税政策:对展现合作意愿但尚未完成程序的国家,暂维持10%的基准税率;而对被视为态度消极、拒不让步的对象,则施以更高惩罚性关税。然而,这种分类标准并不透明,全部解释权掌握在白宫手中。这种“悬而未决”的模糊设计,正是特朗普惯用的谈判手法,旨在制造不确定性、保持压力上限,在不断变动的规则中攫取更大谈判筹码。
极限施压的边界与反作用机制
特朗普政府再次诉诸其惯用的“极限施压”策略,试图以高压博弈倒逼谈判让步,但其有效性存在明显边界。一旦施压触及对方不可逾越的核心利益或政治红线,反弹与谈判破裂的风险便急剧上升。截至目前,美方仅与极少数国家达成框架性协议,实质进展有限,显示该策略远非“百试百灵”。
以印度为例,美方将农产品及转基因作物市场开放作为“双边对等”的重点议题,但这一要求直指莫迪政府的政治敏感区。在强大农民组织与反对党的联合抵制下,任何在转基因作物进口或乳制品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明显让步,均可能被视为损害农民生计、威胁公共健康,极易引发社会不满,动摇执政联盟的选举根基,尤其在多个关键邦选举临近的背景下更显棘手。
欧盟方面,美欧在农业标准、监管豁免和汽车关税等议题上分歧深刻。尽管德法部分成员有意以在美扩大投资换取关税减让,但欧盟委员会担忧此举将加速制造业外迁,侵蚀制度自主性与长期战略利益。再加之外部压力与内部意见分裂交织,使得整体谈判推进受阻。
日本方面,则在汽车关税与农产品市场开放两大敏感领域立场谨慎,政策回旋空间有限。特别是大米议题,因农业利益集团影响力强劲,加之参议院选举在即,石破政府难以在此类关键选民关切上作出实质性妥协,以免动摇执政基础。
因此,尽管“极限施压”在部分边缘议题上或可取得短期成果,但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条件下,面对结构性矛盾,实质性突破的空间十分有限。而特朗普政府频繁变更关税政策的做法,更加剧了谈判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信任赤字,反噬其整体谈判效能。
政策延宕背后的市场焦虑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延长期限换取更多协议进展,但对于市场而言,却始终是一场“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的博弈,使得企业投资、供应链布局与风险定价持续陷入观望。“对等关税”虽暂缓生效,但其不确定性已对全球资本流动与产业决策造成实质冲击。市场普遍不相信“最后时刻达成全面协议”的戏剧性反转,只会倾向于以防御姿态应对一个延宕且不稳定的政策周期。
更值得警惕的是,若特朗普政府无视他国核心关切,在谈判受挫后转而归咎他方并动用惩罚性关税,高烈度贸易冲突将难以避免,全球市场恐将迎来新一轮剧烈波动。
真正的国家竞争力,绝非源于情绪化的关税冲动与讹诈霸凌,而是立足于规则清晰、执行稳定、合作可预期的制度根基。信任赤字终将反噬施压者本身。而对其他国家而言,面对当前的特朗普政府,唯一可行之策,是以更坚韧的制度准备、更多元的区域合作以及更清醒的战略定力,穿越这场由单边主义制造的不确定风暴。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美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