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40期:艺术融入城市生活:公共美学的价值重构”举办。
对谈活动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介绍,中国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1%提高到2024年的67%,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城市成为人们实现理想与美好生活的地方。在艺术赋能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创造新时代文化与挖掘在地性文化同样重要。以北京为例,一方面积极保护传统有序的空间格局,如中轴线、胡同等,另一方面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建筑文化,实现城市空间文化和公共美学的交融,如首钢园、北京坊等。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朝霞认为,城市既是文化的容器,也是创意的孵化器,讲好一座城市的故事,可以从建筑、文脉、名人等角度破题,将地方文化基因中的艺术调性同新时代人民需求相结合,重构文化故事,重塑城市记忆。艺术表达的在地性转化不仅仅是打造概念,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跨界融合塑造文化IP,如舞蹈影像《镇水神兽》,通过美育等艺术普及教育,让城市文脉在年轻人心中自然流淌。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提出,北京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市民日常行走中可随处感受到艺术设计的气质。城市艺术生活离不开市民的参与,需加强动员机制,激发全民共创热情,增强城市包容性和参与性,让每一位市民深切感受到这是属于我的城市。
张朝霞认为,艺术赋能城市需尊重市民、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关键在于分工、协同、共创,建议扩容空间主理人机制、深度开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鼓励专业艺术场馆向公众开放、商业主体合理介入,让公共性艺术空间离市民生活再近一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