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新书推荐
文学类
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
李舫 著
索书号 I25/2418
70多年过去了,战友没有忘记他们,祖国没有忘记他们,历史没有忘记他们!让生者有那永恒的爱,让逝者有那不朽的名。魂兮归来,斯惟永恒!
英语诗歌鉴赏
张剑 编著
索书号 I106.2/34
“英语诗歌鉴赏”是通识型课程,但也具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语言能力出众,而且要文化知识丰富,具有文学素养、艺术品位和鉴赏力,本教材将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现代中国作家的南洋叙事
颜敏 著
索书号 I206.6/143
本书系统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万隆会议前后,现代中国作家南洋叙事的主要阶段、运动轨迹、独特策略及其之后的思想资源与知识谱系,指出了现代中国作家的南洋叙事经验所具有的思想史意义与方法论价值,在对作家作品的精彩分析、研究方法的创造性融合、思想观点的碰撞等方面,体现了其内在的学术活力,可予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以启发。
清末文学书写内外的【新女性】研究
施文斐 著
索书号 I206.2/194
本书以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着力建构的“新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结合清末知识精英的相关言论、报刊舆论的多重反馈以及展现“新女性”形象的相关小说文本,通过梳理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得以生成的外部原因与内在动力,力图展现知识精英,往往是男性知识精英在“新女性”形象建构上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同时,广大女性群体在国族与性别的多重交织下如何应对、突围、成长的复杂面相。通过梳理、整合、阐释清末文学书写内外“新女性”的建构、想象与践行,有助于我们对百余年前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形成更为连贯、深刻、全面的认知。
中国古代诗学记忆研究
张宇慧 著
索书号 I207.22/384
本书从记忆研究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诗歌,结合目前在各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文化记忆理论,梳理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记忆问题的讨论,以自然记忆与人工记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文学内部与外部记忆三对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围绕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意象、不朽、诗史、互文性、经典、回忆等核心论题,探讨诗作为记忆媒介具有的优势、如何实现记忆功能和发挥作用等。诗学记忆研究不仅为诗学领域中诸多核心论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尚未构建起研究范式的记忆研究提供了实践性探索。
名臣治家
邬国义 朱政惠 张鸿雁 编撰
索书号 I247.81/159
从这些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古人穷不移志、富贵不淫的传统品德,看到古人是如何处理父子、兄弟、夫妻、邻里、婆媳等方面的关系的,看到古人是怎样持家、教子和处理钱财的。
老镇桃花巷
吴俣阳 著
索书号 I247.5/3213
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喜欢。怨,是思念变了味;恨,是思念打了结。当声音也永恒成一种记忆的时候,那就是沧桑的味道。
南大命案追凶
陈勇 著
索书号 I247.5/3224
年轻的民警沈念青被借调到市局刑侦大队,协助侦破一件曾轰动一时的悬案:南方大学命案。由于凶手作案手段残忍,案发后又一直未能落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真相的种种猜测与讨论。
多年过去,沈念青从旧案卷宗入手,一点点分析线索,重走案发现场,在越来越接近案件核心证据之时,命案的相关证人却惨遭毒手。隐匿的野兽重返人间,正邪的较量一触即发......
四合院的孩子
何大齐 著
索书号 I251/522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西安门北皇城根的一座四合院里,有个调皮的小男孩。他和院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交朋友,他跟着家里的长辈听戏识曲、学书习字,他在年节礼仪、人情来往中体味平常岁月的温度......然后他慢慢长大,到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但他知道他身上永远有那个孩子的影子。
那个四合院的孩子就是我。
偶然而恐怖的相遇
【日】西泽保彦 著
索书号 I313.45/102
五个短篇,像是陷入错觉,像在观看一部过去没有发生过,却又相当真实的影片。
过去的谜题逐渐变得清晰,现在的人却被妄想所困......
吸血狗不会叫嚷
【日】市川忧人 著
索书号 I313.45/101
吸血狗,二十多年前被捕的连环杀手,虽然官方判决其终身入狱,实际上他被秘密关进了某研究机构,进行项不为世人所知的实验。
一群亡命之徒成功打劫了一辆运钞车,逃亡途中遭遇警方天罗地网式的围捕,迫不得已藏身于无人宅邸。玛利亚与九条涟加入了警方的搜捕行动,可当他们进入劫匪的藏身处时,却发现了多名死者,尸体的惨状竞与“吸血狗”案件中的受害者一样......
修道院纪事
【葡】若泽·萨拉马戈 著
索书号 I552.4/9
他叫“七个太阳”巴尔塔萨,因为能看到明处的东西;她叫“七个月亮”布里蒙达,因为能看到暗处的东西。他有断臂上的铁钩,她有洞穿一切的眼睛。他们爱着对方,而爱让人敢于离经叛道。
追踪大熊猫
【美】小西奥多·罗斯福
【美】克米特·罗斯福 著
索书号 I712.6/268
1869年法国传教士科学家佩尔·大卫(PereDavid)首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大熊猫和麋鹿等不为人知的动物新种。此后,一代又一代西方探险家相继来到中国采集稀有的动物标本,但他们对熊猫的追踪都无功而返。直到60年后,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长子小西奥多·罗斯福和次子克米特·罗斯福决心来到中国进行一次追踪大熊猫的探险。1929年他们归国后将在中国的探险经历写成《追踪大熊猫》(Trailing the Giant Panda)一书,这本书成为当时文献价值极高的探险日志。
宜昌市图书馆三楼书库
2025年7月新书已上架
欢迎广大读者前来借阅!
来源:外借部
文图:宗美玲
编辑:宜图办公室
审核: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