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文渊
现今的市民以为古琴是一种大众艺术,其实不然。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它通常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厘米),象征一年365天。古琴最初为五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后来文王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古琴演奏技法丰富多样,演奏者通过这些技法,能在古琴上营造出泛音空灵、散音古朴、按音细腻的独特音色效果,从而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
古琴历史源远流长。传说远古已现,先秦时于士大夫间流传,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成佳话。汉代形制渐定,技法更成熟,蔡邕父女闻名。魏晋嵇康以琴寄情,《广陵散》成经典。唐时制作工艺高超,琴曲与理论频出。宋至清流派纷呈,在民间广泛传播,传承发展至今。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 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如今,这种高雅的弹奏艺术,已经走向城乡幼儿园,成为千家万户学童的爱好。
说明:图片源于网络
撰稿 熊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