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流动的敦煌”:山东美术馆数字艺术展解码千年文明

海报新闻记者 盆鑫雨 济南报道

黄河浪涛裹挟着丝路驼铃的悠远回响,泰山苍松承载着莫高窟的千年月光,当“齐鲁青未了”的豪迈与“大漠孤烟直”的苍茫在此相遇,山东美术馆正悄然凿开一道连通古今的时空裂隙,让敦煌的漫天风沙与泉城的依依垂柳于展厅中共舞。

2025年5月31日至10月31日,“流动的敦煌・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拉开帷幕,这场融合非遗技艺与前沿科技的文化盛宴,以近2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为齐鲁大地带来一场可触摸、可感知、可互动的敦煌文明对话。

“流动”之韵:让敦煌文化跨越山海

“流动”,是此次展览的主基调,它打破了敦煌文化固有的地域边界,让人们不必远赴大漠戈壁,便能与千年壁画隔空对话。在XR、巨幕展示屏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沉睡的壁画“活”了过来,静态的文物“动”了起来。那些曾静静矗立在莫高窟中的艺术瑰宝,以全新的姿态“流动”到齐鲁大地,在与山东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这种“流动”不仅是空间上的迁移,更是文化传播方式的革新,它让古老的敦煌文化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跨越千里,以更生动、更鲜活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

五大展区:多元维度解码敦煌壁画

第一部分为四方覆斗形复刻窟,展厅以莫高窟隋唐“四方覆斗形”洞窟为原型,顶部为漏斗状藻井,四壁垂直围合中央圆形佛坛,构建向心性视觉场域。抬头可见407窟著名的“三免藻井”壁画,三只兔子的耳朵在旋转中形成视觉错觉,莲心奔跑的兔子和莲心外飞翔的飞天相呼应,形成天地回旋的空间韵律。四壁壁画则重现012窟主室经变图,天界佛国、世间百态在眼前铺展:北壁《观无量寿经变》楼阁庄严,佛祖端坐中央;南壁《弥勒经变》里庄稼七收、老人入墓,诉说着生命的轮回与希望;东西壁《维摩诘经变》中,那位轻袍缓带、辩才无双的居士,正用穿越千年的智慧目光默默守望。

第二部分是昌马石窟复原过程影响放映室。步入放映室,昏暗的空间里正循环播放着昌马石窟复原工程的纪实影像。这座位于甘肃玉门的石窟群,曾因1932年的强烈地震导致洞窟坍塌、壁画损毁,半数以上的造像与彩绘深埋沙砾之下。如今,通过4K纪录片与互动投影,观众得以亲眼见证这场跨越十年的 “时光修复术”。

第三部分是《敦煌:千色之域》XR全景奇幻LBE沉浸体验区,以科技赋能数字敦煌。戴上轻量化XR眼镜,观众便进入900平方米的虚拟莫高窟群,在虚拟场景中欣赏高精度还原的莫高窟285、257、390窟的光色陆离。自由行走其间,可与宝相庄严的卧佛震撼相视,跟随壁画中的九色鹿寻迹历史,沿着乐尊和尚的脚步深入秘境,在1600年前的丝路驼铃声中,玉门关与丝绸之路的全景在眼前徐徐展开日升月恒,千年一瞬。

第四部分为敦煌 MAX·英雄史诗光影展,采用巨物装置、体感交互体验、数字人LIVE表演等先进技术,演绎三则精彩的历史故事。其中,《战之章》段落改编自《张议潮行军图》,呈现千军万马的征战场景,骑兵冲锋时地面震动系统会同步触发,配合环绕立体声中的马蹄声,营造身临其境的战场体验。《行之章》的体感交互装置让观众化身玄奘法师,挥手拨开虚拟的流沙,就能看见取经路线上的关键节点——玉门关的城楼、天竺的寺庙,每个场景都配有敦煌文书中的记载原文。《侠之章》则将李白《将进酒》诗句转化为动态书法,巨幕上的墨字化为奔腾的骏马。

第五部分为敦煌壁画复刻展示,包括部分壁画复刻展示、等比例洞窟还原以及珂罗版复刻作品展示。作品展以非遗技术珂罗版精准复刻敦煌壁画原作,千年色彩在匠人指尖得以延续。步入展厅,三十余幅等比例复刻的珂罗版敦煌壁画如历史长卷徐徐展开,这些珍品均出自世界非遗珂罗版技艺传承人李东方之手,每一幅都凝结着她三十余年的匠心。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东方便主动请缨,立志以珂罗版技术保护临制敦煌壁画。数十年来扎根戈壁,全心投入敦煌壁画临制工作,以珂罗版技术复制世界瑰宝——敦煌莫高窟壁画获得了敦煌研究院国家文物局的高度认可。

鹿王本生图》原画

此外,在展厅中,还有一幅长达 26 米的《鹿王本生图》格外引人注目,是绘画复刻作品中最大的。这幅作品由敦煌壁画非遗传承人王亚林及其团队特别制作。王亚林承袭古人技法,沿用非遗敦煌石粉彩绘传统绘制技艺,采用取于自然万物的天然颜料,上下两层的边缘部分以敦煌本地泥土为材料填充,不仅再现了古老壁画原本的形、色、肌质和强烈的色彩表现力,更传递出壁画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精神。

除五大核心展区外,展览特别设置的文创展示区与主题打卡盖章区,成为观众留住敦煌记忆的 “最后一站”,让千年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

文创展示区陈列了几十余款敦煌主题文创产品,将壁画元素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其中,敦煌主题笔记本、九色鹿造型冰箱贴、钥匙扣、书签等文创精致可爱,既保留文物细节的严谨性,又兼顾实用性,让文化传播从观展延伸至受众“手中”和心里。

暑期热潮:文化盛宴引八方来客

暑假期间,山东美术馆的敦煌数字艺术展迎来了客流高峰,展厅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游客们沉醉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时而驻足凝视珂罗版壁画的细腻笔触,时而戴上XR设备体验虚拟敦煌的奇幻,时而在巨幕前感受英雄史诗的震撼。

“太神奇了,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如此近距离地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孩子们通过互动体验,对敦煌的历史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位带孩子来观展的家长兴奋地说。不少年轻观众则表示,展览将传统与科技完美结合,让古老的敦煌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让人眼前一亮。

文化传承:巡展背后的独特意义

展览跳出传统壁画展的窠臼,在光影流转间揭示守护的深层意义。透过珂罗版壁画的宣纸肌理,可以看到以李东方为代表的传承者与守护初心对话;当XR设备里的九色鹿回应手势,科技正让文化传承从被动观赏变为主动参与。这种创新表达,让“守护”不再是文物工作者的专属使命,而成为每个观展者的共同责任——正如展厅里那组《三兔藻井》的天地呼应,文明的延续本就是代代相传的接力。

齐鲁文化与敦煌文化的相遇,更是守护精神的跨时空共鸣。泰山石刻的雄浑与莫高窟壁画的绚丽,共同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密码。山东美术馆以这场展览为纽带,让两种文化在碰撞中彼此照亮:齐鲁大地的礼义之邦传统,为理解敦煌的包容精神提供了文化锚点;而敦煌的丝路基因,也为齐鲁文化注入开放创新的时代活力。

这场巡展的意义,正在于让“守护”成为可感知的行动。走进山东美术馆,在触摸千年色彩的同时,接过文明传承的接力棒——因为真正的守护,从来不是静止的仰望,而是让流动的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永远鲜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流动的敦煌”:山东美术馆数字艺术展解码千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