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复兴社区的几位居民就来到家门口的公园晨练。他们的背后,是数个由国际雕塑师创作的栩栩如生的作品。
5年前,温江国际公共艺术公园还是一大片废弃的沙坑。从废弃的沙坑到60多件雕塑作品陆续入驻的公共艺术公园,再到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园区逐步建立:美术馆、艺术馆、手工坊、工作室一应俱全,这片沙坑经历了什么?这还要从一场国际艺术活动说起。
01
从脑洞大开的雕塑开始
漫步国际公共艺术公园,可以发现各种由废弃材料制成的、形状各异的雕塑作品——紫藤萝从铁艺花架上垂落,两米高的铁质蝴蝶展翅欲飞;路边的凉亭内,用废弃易拉罐压缩而成的小桌子艺术感十足;草坪内的钢架上,一枚铁质小帆船被高高挂起,上面画满稚气的简笔画。这些作品,均来自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创作营的艺术家,也是始建该艺术园区的理由之一。 “从2019年开始,我们定期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参加创作营,‘命题作文’就是用废弃材料制作雕塑。没想到,正是这些脑洞大开的雕塑,让镇政府看到艺术赋能乡村的可行性,并开始筹备建设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园区。”园区负责人杨帅告诉记者,作为乡村振兴项目,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园区的前身,是闲置了10多年的38栋商铺和50亩被废弃的沙坑。
几乎是从零开始,以清华美院许正龙教授为首的清华团队,开始整体策划设计整个园区,用公共艺术赋能乡村。
2019年以来,园区已举办5届和合之道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活动,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参加,利用废旧金属、木材、塑料等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公共艺术创作,现已在公园陈列了14个国家63位艺术家的65件作品。
除将沙坑改造成充满艺术气息的公园,许正龙团队还引入新业态和高品质的艺术资源。目前整个园区涵盖了大咖艺术馆、研究机构、品牌手工坊、雕塑家工作室等功能区。
各类艺术培训项目、寒暑假主题营会,以及大型艺术活动、艺术展览相继落地举办,不仅吸引了艺术培训机构入驻投资,也让游客纷纷慕名参观体验。
02
绿植里“长”出一个产业链
走在寿安镇的路上,随处可见大量的绿植养护基地。 寿安镇是四川花木之乡,川派盆景在此发源,但因其养护成本高,造型比较保守,近年来市场销售渠道日趋单一,如何让川派盆景进入更多百姓家?
杨帅生出了创意——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建筑学专业与园艺结合起来,打造适合当代人,结合写意、留白等雕塑语言,且物美价廉的新川派盆景呢?
说干就干。杨帅先用软件构图,再找来绿植比量参考,创作了他的第一个川派盆景。“这个‘半遮面’盆景,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它正面隐约呈现树枝的延伸之姿,背面则有‘雪景’从‘老桩’中延伸而出,创造写意与留白的古意盎然的情景。”
杨帅说,新川派盆景以传统川派盆景为根基,保留“幽、秀、险、雄”的风格,与雕塑的立体造型结合,雕塑材质不受局限,多用高密度青铜、石膏等综合材料,通过金属质感与流动特性,再现水墨的笔墨意趣。“我还尝试加入声光电等技术,让作品有向上延伸‘生长’的生命力。”
创新的艺术表达,该如何与乡村结合进行创收?收到市场良性反馈后,杨帅开始尝试大规模制作盆景。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从桌面放置到大型雕塑装置,杨帅通过社交平台等途径进行宣传,很快收获众多关注的目光。“开始找农户进行绿植培养、装货打包!”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杨帅的售后服务、材料供给队伍不断扩大,带领农户一起致富。
5月28日,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开幕式现场,不少人被一个4米长、3米高的大型互动装置所吸引。在一个球形雕塑中,两座“山”旁逸斜出,中间生长着一棵30年树龄的罗汉松,苍翠挺拔,生机盎然。
这是杨帅专门为非遗节创作的作品“彩云追月”,“作品创意来自宋代词人张先的《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我想还原这一情景。除外部的圆环设计采用金属材质、内部的‘山’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外,还特别在底座加入‘雾森系统’。随着球形装置旋转,底座会有蒸腾的水雾升起,打造月光普照花草树木的景象。”
除积极探索推广路径,杨帅还将新川派盆景带入高校,把握可持续的规范化发展新趋势。他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共同成立新川派盆景创新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们设计盆景、使用软件。
03
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文旅融合
乡村路边的围墙上画满油菜花,远处的屋檐下是手绘的绿水青山——您是否在乡村路边的房子上看到过墙壁彩绘?自贡市大安区新店镇共和村、大山铺镇伍家村、团结镇朝天村,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东林艺术村等地,都曾有和合之道彩绘与乡村景观团队的身影。 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负责彩绘与乡村景观设计的成员中,不少是来自川内各所大学的学生。孙志华是四川轻化工大学2025届毕业生,他已跟着团队参加过多次乡村景观规划与室外装修设计。“还没毕业就签了就业协议,这里能实现我的艺术理想。”
像孙志华这样的大学生并不是少数。和合之道目前已与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建教育实践基地,每年都有多位学生来到艺术基地,跟着艺术家做雕塑、陶艺等。杨帅告诉记者,“我们的团队内有很多设计师、雕塑家、景观规划师等。我们也想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年轻人传承乡村文化,用艺术点亮乡村。”
以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文旅融合,是杨帅及其团队一直在做的事。目前,他的团队有员工30多人。园区艺术家工作室、品牌手工坊等一直进行独立商业化运营,结合鱼凫、文庙、陈家桅杆、寿安青绿等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已开发系列文创产品100多种,实现营收60多万元。此外,还开展了艺术研学活动150余场,年均营业收入90余万元。
文创项目赋能乡村振兴,也展开了乡村“文旅+”的新画卷。“自2020年园区投运以来,已撬动社会投资2400万元,营业额达749万元,吸纳当地居民就业92人,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温江区寿安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社会资金,园区还集中参与策划打造金马河石头艺术走廊,组织开展第八届中国西部陶艺作品双年展、金马河大地艺术季、编艺文化节、烟火成都摄影展等展览活动80多场次,既有效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要,更形成吸引各地游客休闲打卡的特色IP。
新闻多一点
展开乡村“文旅+”新画卷的N种方式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丛雨萌 青山绿水间会聚全球数字游民,经典油画唤醒村庄老屋,千年古窑旁飘散咖啡香与诗歌韵……在四川各地,越来越多风格迥异的村庄,以创新实践展开乡村“文旅+”的新画卷,诠释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资阳临空经济区仁里村 当数字游民遇上乡村生活
资阳临空经济区仁里村有一群特殊的村民。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在青山绿水中相遇;他们只需要一台电脑即可工作,却不约而同选择在这里构建理想生活家园;他们中有画家、艺术家,也有曾经的程序员、保险经理。虽然工作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身份符号——数字游民。 2024年4月,仁里村的DNβ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正式运营。随着共享办公、共享旅舍、共享食堂、共享田园、宠物寄养、户外露营等新兴业态陆续运行,这个距离天府国际机场25分钟车程的村子,成为数字游民的最新落脚点。
据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目前已建成两期核心设施,正在推进三期工程,计划建设24小时图书馆等项目,致力于构建以数字游民为主题的短途休闲度假示范区。
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父亲原乡”的文化蝶变
油画《父亲》让罗中立享誉全国,也让诞生《父亲》的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日新月异。那些藏着20世纪记忆的老宅,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中,已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充满活力的新角色。 艺术元素的融入,为双城村的发展带来全新机遇。2021年,平昌县启动“巴山美村·父亲原乡”项目。该项目以双城村青瓦泥墙的农家风貌为基础,依托当地秀美的自然山水和浓厚的“父亲”文化,深入挖掘乡土农耕文化,推动农业、文化和旅游产学研深度融合。
该项目在保持农家田舍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融入艺术设计理念。以罗中立当年居住、写生和创作的邓家大院为依托,打造乡村记忆馆、乡土技艺农创馆和乡愁艺宿等场所。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屋,并非仅仅作为静态景观存在,而是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改造,融入现代生活设施,让老屋焕发新生机。
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 新乡村的“诗和远方”
坐在乡村图书馆窗前,手捧诗集,远方是雪山,咖啡阵阵飘香——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城市专属,在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只道寻常”。村里不仅有咖啡馆、手工体验坊等50多家新兴业态,更有诗歌音乐节、摄影展、乡村诗集等特色活动。 “别把乡村游局限在采摘蔬果、垂钓烧烤上。”明月村相关负责人道出了村子打破传统乡村印象的文艺密码。这里有承载千年技艺的明月窑、展现陶瓷艺术魅力的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还有别具格调的艺术酒店。咖啡香气与诗歌雅韵交织,陶器之美与田园风光相映,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别样风情。
如今,60多个乡村文创旅游项目在这里扎根生长,100多名艺术家和创客成为新村民。凭借独特的文化创意与文旅融合模式,明月村先后斩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多项荣誉。
记者手记
让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表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丛雨萌
站在温江国际公共艺术公园内,看到雕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我着实有些惊喜:数年前无人机航拍镜头里的沙坑,如今已成为村民生活的新坐标。
我还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原本用来堆放建筑废料的铁皮桶,被艺术家改造成花架后,村民自发在周围补种了蜀葵和格桑花。这种微妙的互动,揭示着艺术介入乡村的核心逻辑——不是居高临下的改造,而是以审美唤醒乡土的生命力。
在艺术乡建的热潮中,一个问题常被忽视:乡村的审美话语权究竟属于城市艺术家还是乡土居民?温江寿安案例或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启示。
在寿安案例中,艺术家提供创造技法,村民贡献在地草木培育知识,双方共同将乡村文化产品推出,为其注入新魂魄。矗立在公园里的雕塑,既非纯粹的观念艺术,也不是民俗符号的堆砌,而是多重文化基因交融的新成果。这种融合既避免将乡村变成城市文化的再生地,也不会陷入封闭的文化保守主义,乡村建设的“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可以共存。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是寿安案例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艺术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关活动的开展与方式的选择,需紧密贴合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特别是要在规避‘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上深耕细作。这就需要引入科学研究体系,以系统性的综合解决方案应对具体问题,量身定制‘一村一策’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充分发掘并彰显每个乡村的独特禀赋。”四川旅游学院文旅传媒研究院执行院长晋超强调“一村一策”的重要性。他认为,四川多个乡村正通过差异化艺术乡建路径,实践乡村“文旅+”,实现乡村振兴与美学价值提升。
以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文旅融合,如何避免沦为昙花一现的景观工程?慢下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艺术乡建不是花盆,而是花园。要给乡村艺术建设足够的空间与土壤,让其自然发展、健康发展,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表达。”晋超认为,对政府而言,要给当地乡村文化建设足够的耐心与空间,不能急于求成;对艺术家而言,要扎根乡村,不急于变现,而是用热爱促进其生长;对村民而言,要信任接纳新村民的到来,用开放的心态面对乡村的改变。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重构‘人—地—文’关系,让村民从土地流转的被动接受者,变为文化生产的共同创作者。”晋超认为,这种身份转变,让乡村运营不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激发内源性动能的细胞级改造。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丛雨萌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