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一定要有一个信念,这个新年不必是高大上的,也不必是宗教的,而是一个念头,有所谓,有所期待,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所有的期待,那么这个人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的人会觉得生活无望,然后就有了悲惨的结局。身处逆境中,这个信念尤为重要,支撑着一个人活下去的同时,也会让一个人不放弃所有的希望。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珍妮的画像》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珍妮的画像》主人公是一个落魄的画家,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画家想要生存下去非常艰难,因此他不得不辗转好几个卖场来求得买家爱上自己的作品,然而这毕竟不是很现实。某一天,饥肠辘辘的画家迈步走上回家路,路过一个公园的时候,画家遇见了一个叫做珍妮的女子,珍妮的活泼开朗很快的感染了画家,画家也对于珍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的作品开始有了光芒。
随着画家跟珍妮不断地靠近,画家越发对于眼前的这个活泼的女子产生兴趣,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意,只有将自己的爱融入到了一幅作品里,珍妮看着眼前自己的肖像画,对于画家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然而很遗憾,一场意外发生了,两个人阔别了好几个月,然而随后画家等来的却是珍妮的噩耗。
《珍妮的画像》本身没有办法当作一部童话故事来看待,因为它的逻辑性并不让喜欢看童话故事的人感觉到舒坦。珍妮也不是一个充斥着灵异的鬼怪故事,而最终,当我们将珍妮彻底的放下之后,就不难看出来,这是一个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画家的故事。
画家艾本正值自己的创作生涯高峰期,然而创作的高峰迎来的却是经济的低谷,在美国经历着20-33大危机期间,经济一蹶不振,而作为一个画家,一个无法进行劳动生产的行业,艺术追求显然并不足以帮助艾本获得经济上的支撑。房租,饭前这些基础的生活条件约束着艾本,艾本一度陷入到困境。
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时候,考验他的是什么?艾本给出了答案,考验他的是自己的坚持,对于艺术的坚持,对于艺术的坚持自然需要一个目标来前进,而珍妮的适时出现就给了艾本一个目标,艾本的目标是跟珍妮一起长相思守,而这个目标之外,艾本终于有了继续做画的动力。
在生活中前进的核心就在于目标的指引,如果一个人无欲无求,那么生活对于他来说就成了一种乏味的东西,一种乏味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不能让一个人为之付出自己的精力,而当艾本有了珍妮作为自己的期待之后,他的精力得到了恢复,与此同时,创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我们经常说逆境是一个人进行创作的最好的时期,这对于艾本来说是这样,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如此。正因为在逆境中依旧不放弃追求,艾本很快的让自己的作品开始走俏。然而珍妮依旧是像一个迷一样。
实际上,当我们看完了这部影片,自然不难看出来珍妮的存在是一种想象而不是一种具象,甚至观众们可以认为珍妮是艾本在一种状态下的幻想,珍妮从来不曾出现过也从来不曾真实过,珍妮的真实与艾本无关等等。
但即便是这种存在于想象当中的人物,当她给了一个人指引之后,这种存在就不那么重要了,对与艾本来说,重要的是他靠着珍妮存在的信念进行了创作,至于说珍妮是否真的存在,反倒是不重要了,因为经历了一系列的故事,艾本已经度过了漫长的艰难时期。
四十年代的好莱坞是擅长造梦的,尤其是在冷战之前,好莱坞的影片更多的是表达着对于最普通人的一种垂怜,对于艰难时刻的一种安抚,对于未知的美好的一种期待等等。然而这种美好并没有持续多久,当美国电影成为了意识形态的先行工具之后,这种对于普通人的美好就很快的消失殆尽了。
时至今日,我们之所以对于很多古早的老电影有所怀念,并不是说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作品有所怀念,而是我们对于其中的人文关怀有所怀念。当商业电影越来越成为一种表现的工具之后,电影中的人文情怀就会被彻底的破坏,而那些美好的,被定义为人文情怀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人文情怀,也就是俗称的不接地气。
电影能带来什么,电影又能给予这个社会什么意义?电影是一种娱乐方式,但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呈现,只有我们将电影融入生活,与此同时也让电影从生活中脱颖而出,那么属于电影的真正的魅力就会展现。我们期待创作者的好作品,同时也期待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能给予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一种精神。生活需要物质,更需要一种期待,电影别让这种期待落空。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