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中国—东盟外长会议间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会晤。这场会谈不仅因为双方高层的直接对话而备受关注,更因鲁比奥在会谈尾声送给中国的一句话,暴露了美国在当前中美博弈中的真实处境——底牌,或许真的不多了。
一、会晤安排背后的微妙信号
王毅此次东南亚之行行程紧凑,刚结束欧洲行程便赶赴马来西亚参会。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会谈被安排在中国代表团停留马来西亚的最后时刻,这一细节折射出中国在东南亚外交布局中的优先级已超越美国。更关键的是,鲁比奥目前仍被中方列入制裁名单,能与中国外长面对面会谈,本身已是美方“争取来的机会”。
鲁比奥(资料图)
而东南亚各国对鲁比奥的到来也态度复杂——特朗普政府此前宣布8月1日起对多国征收“对等关税”,东南亚国家普遍面临25%以上的关税压力,老挝、缅甸甚至高达40%,鲁比奥此行更像是“例行公事”,难有实质成果。
二、会谈内容:积极评价下的“有限共识”
尽管外界对此次会晤的成果预期不高,但会后双方均释放了“积极信号”。王毅重申了中方对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强调将两国元首共识转化为具体政策,希望美方以“客观、理性、务实”态度看待中国,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目标制定对华政策。鲁比奥则称会谈“富有成效”“建设性”,并强调“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的重要性”。
然而,双方通稿均未提及具体议题的讨论细节,这种“各说各话”的模式,恰恰说明此次会晤更多是维持对话渠道的“礼节性接触”,并未在关税、经贸摩擦等核心分歧上取得突破。
白宫(资料图)
三、鲁比奥的“底牌暴露”:合作表态背后的无奈
在王毅回国前的最后时刻,鲁比奥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中美在很多方面可以合作,从而建立互信。”这句话之所以引发关注,在于其背后的矛盾性——鲁比奥不仅是美国国务卿,还是特朗普政府的国安顾问,却因长期发表涉华恶意言论被中方制裁。如今他主动提及“合作”,暴露了美国的三大困境:
1. 强硬手段失效:特朗普政府对多国加征关税的政策引发强烈反弹,东南亚国家因高关税怨声载道,鲁比奥此行甚至无法说服东南亚配合美国政策,更遑论对中国施压。
2. 特朗普团队的边缘化:鲁比奥虽身兼国务卿与国安顾问,却在外交决策中缺乏实权。特朗普更倾向亲自掌控政策,甚至绕过他任命9名外交特使,美媒爆料鲁比奥常“最后收到通知”,足见其话语权有限。
3. 实力对比的转变:中国此前已明确警告美方“没有资格站在实力的地位对话”。美国若继续强硬,只会加剧对抗;而主动释放“合作信号”,实则是承认“施压策略”已失效。
特朗普(资料图)
四、中美关系的未来:合作是唯一选择,但美国需拿出诚意
鲁比奥的“合作”表态虽显“底气不足”,却也传递了一个关键信号:中美对抗无赢家,对话是唯一出路。从当前局势看,两国关系转机可能来自两方面:
• 元首会谈的推进:鲁比奥透露,今年中美领导人会面的机会很大,双方正协调相关安排。特朗普曾承诺“百日内访华”,若美方能切实履行承诺,访问仍有可能成行。
• 管控分歧的尝试:尽管具体议题未解决,但双方同意“加强外交沟通”,为后续互动奠定基础。
结语
这场会晤再次证明,在实力对比变化与全球格局调整的背景下,美国若继续依赖关税战等“旧手段”,只会进一步丧失外交主动权。王毅在会谈中强调的“平等、尊重、互惠”,不仅是中方的原则,更是国际社会对大国关系的普遍期待。鲁比奥的“底牌暴露”,或许正是中美关系走向新平衡的一个转折点——毕竟,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但能否跨过门槛,取决于美国是否愿意真正“平等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