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更新的创新路径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发展的重心从大规模的增量扩张转向精细化的存量更新,公共艺术作为文化载体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不仅是城市空间的美学艺术符号,更是城市历史、文化及精神内涵的凝练表达。从古代的图腾艺术到现代都市的地标性艺术,公共艺术凭借其开放性、互动性、公共性与在地性,持续重构城市景观肌理,推动城市从物理更新向文化复兴不断演进。当前,国内城市更新浪潮不断深化,公共艺术的角色已从“空间装饰”跃升为“文化引擎”,深度参与到城市更新的进程中,从多个维度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驱动力。

广西南宁。图/中经视觉 喻湘泉 摄

公共艺术的时代定位

公共艺术广泛融入城市的公共空间,其影响力和作用范围不断拓展。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陈列展示模式,将艺术的触角伸向街头巷尾、公园广场、社区绿地等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以不同的形式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色彩斑斓的街头壁画到承载文化内涵的城市雕塑,从富有创意的装置艺术到充满趣味的互动艺术,公共艺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城市空间注入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种广泛融入不仅改变了城市空间的视觉感受,还重塑了城市空间的功能与意义。例如,在一些老旧社区,通过在墙面绘制反映社区历史的壁画,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公共艺术的融入让城市空间从单纯的物理存在转变为充满活力和情感的文化场所。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及精神内涵等元素进行提炼和表达,让城市的文化底蕴得以延续和弘扬。例如,在上海的田子坊,艺术家们将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通过壁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形式,展现了上海的海派文化和弄堂生活,使这片老城区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此外,公共艺术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还体现在对当代文化多样性的展现。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现代城市中,公共艺术可以成为不同文化群体表达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例如,在一些移民城市,通过在公共空间设置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城市的包容性。

公共艺术也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和提升者,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想和创意表达,为城市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视觉艺术景观,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悉尼歌剧院的独特建筑造型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了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极大地提升了悉尼的城市形象。又比如,通过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设置艺术作品,增强城市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气息,使城市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和辨识度。在一些欧洲城市,街道两旁的雕塑、壁画和装置艺术构成了城市的独特风景线,为城市增添了艺术魅力。

公共艺术更是城市精神的引领者和激发者,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仅激发了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一些城市的广场上,常常会设置一些具有励志意义的公共艺术或城市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积极向上的形象和寓意,激励着市民们奋发向前,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公共艺术在激发城市精神方面的作用还体现在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上。例如,通过设置反映社会公平、环保、和平等主题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发市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此外,公共艺术还可以通过举办艺术活动、展览等形式,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创造力,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发展。

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更新的多维路径

在城市更新的宏大叙事中,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多元的表现形式,通过创意介入,重构衰败空间的文化内涵与视觉体验,从空间激活、记忆重构、社群联结到生态修复,全方位地推动着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具体而言,在空间激活方面,实现从废弃场域到文化地标的转变。公共艺术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够将那些被岁月遗忘的废弃空间或单调乏味的普通空间,改造成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新地标。以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的华丽转身为例,它们最终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地标——“798艺术区”,闻名于世。这里原是“一五”时期的重点项目,是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的所在地。然而,随着北京城市的规划发展和电子工业厂的外迁,这里逐渐衰败。直到2002年,一些艺术家的入驻带来了新的转机。艺术家们在保护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设计,通过公共艺术、建筑和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与创造性改造,展现了实用、审美与厂区旧有建筑的生动对话。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集艺术中心、画廊、酒吧、餐饮等于一体的艺术社区,其打造的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成为近距离观察当代艺术的现场,也是世界了解北京当代文化与艺术现象的理想之地,更是公共艺术、历史建筑、文化产业与城市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有机结合的经典范例。

在记忆重构方面,实现艺术赋能的历史再现。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公共艺术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城市历史的大门,挖掘出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并将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上海杨浦滨江的百年工业厂区改造更新,就是一次成功的记忆重构实践。杨浦滨江曾经是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工业厂房逐渐被废弃,曾经的辉煌逐渐被人们遗忘。为了让这段历史重新焕发生机,当地将工业遗迹与公共艺术相结合,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历史体验空间。在这里,每一座厂房、每一台机器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被巧妙地融入公共艺术作品中,讲述着杨浦滨江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故事。这些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杨浦滨江的历史,也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城市的历史记忆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传承。

在社群联结方面,实现艺术参与的共同体构建。城市是由一个个社区组成的,社区的和谐与凝聚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共艺术可作为社区治理的催化剂,在促进社区居民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上海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华院居民区的“河畔居所”艺术计划,堪称新时代艺术赋能社区自治的典型范式。该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居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构建起“艺术介入社区治理”的完整生态链。居民根据街区特色和文化需求,自主策划,塑造出独一无二、贴近自己“家门口”的艺术体验。例如,小区里的老中青三代与艺术家们一起参与社区标识设计与楼道微更新,打造“楼道美术馆”等自治阵地,为家庭美育和社区文化赋能,共同培育自治特色艺术项目,呈现了“艺术+自治”的独特社区艺术魅力。这种艺术参与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社区成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生态修复方面,实现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公共艺术可超越视觉功能,直接参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优化,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将艺术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城市不仅变得更加美观,也更加宜居和更具可持续性。新加坡“垂直森林”项目,将绿色植被、建筑、艺术相结合,通过光合作用降低建筑能耗,同时以美学形态传递生态理念。例如,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擎天大树”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生态艺术作品。这些树形结构的建筑高25米至50米,上面建有垂直花园和一条128米长的空中步道,“树身”上布满了攀缘植物、附生植物和蕨类植物。白天,植物与建筑完美融合,形成了色彩艳丽的“擎天树”;夜晚,在灯光和投影的映衬下,将科幻与艺术感官无限放大,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雕塑”作品。

挑战与对策:构建可持续的公共艺术生态

在公共艺术积极推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艺术在城市更新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首先是公共性缺失的问题。在公共艺术建设过程中,部分项目过度依赖行政决策,忽视公众参与,导致“艺术真空”。一些公共艺术项目成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被作为政绩名片来打造,而忽视了其应有的“公共性”。在某些城市的公共艺术项目规划中,从项目的选址、设计到最终的实施方案,都由政府相关部门或少数决策者主导,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很少被纳入考虑范围。这样的项目往往无法真正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难以得到市民的认同和喜爱,最终可能沦为无人问津的摆设。

其次,技术创新引发的体验异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在公共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可否认,技术的运用为公共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可能性,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边界。然而,在追求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过度依赖技术、忽视艺术本质和观众体验的现象。一些公共艺术作品过于注重技术的展示,追求视觉上的新奇和震撼效果,却忽略了作品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能会被复杂的技术手段所吸引,但却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深层次的思考,导致艺术体验的异化。

为了突破这些困境,实现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一是空间改造与文化内涵融合。在进行城市空间改造的同时,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培育。通过公共艺术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空间设计中,使空间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文化性和艺术性。在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中,可以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雕塑和壁画,展现街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二是数字孪生与实体体验融合。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与实体空间相对应的数字空间。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提前体验公共艺术效果,同时也可以实现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互动。例如,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人们可以在参观城市雕塑时获取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解读,还可以与雕塑进行虚拟互动,增强参观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三是商业运营与社会价值融合。在推动公共艺术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商业运营,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项目的社会价值,使其能够为市民带来更多的福利和价值。例如,一些商业广场可以设置公共艺术作品,既能吸引顾客,又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

未来展望:科技、生态与艺术的融合探索

在未来的城市更新进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公共艺术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路径,持续发挥公共艺术的积极作用,让它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新动力。

首先,数字化技术将在公共艺术中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元宇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将为公共艺术的创作、展示和体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可以大胆设想,未来的城市中将会出现元宇宙公共艺术走廊,人们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就能够身临其境地漫步于虚拟的艺术空间,与各种数字艺术品进行互动。

其次,人工智能共创系统也将为公共艺术的创作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艺术家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热点、市民需求等数据,生成具有创新性和适应性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形态和内容将随着环境参数的变化而动态演变,真正实现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最后,公共艺术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资源利用。生物艺术、能源艺术等新兴领域将成为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生物艺术作品将运用生物技术,如细胞培养等,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态。这些作品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参与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建筑文化中心 李扬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更新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