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文旅新探|唐朝陶瓷版“西游记”上新 聚焦“西去东来”丝路文明

新华社郑州7月14日电 题:唐朝陶瓷版“西游记”上新 聚焦“西去东来”丝路文明

新华社记者桂娟、王前慧

7月12日,“西游记——唐代陶瓷中的丝路文明”展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幕。推开展厅大门,巨幅红色展览海报映入眼帘,百余件唐代的陶、瓷器展品带领观众重返大唐丝路的辉煌历史。

何谓“西游”?在这个展览里,它是各式骆驼“西去东来”踩出的每一个脚印,是鼎盛大唐为不同地区商贾、僧侣、学者等搭建的“朋友圈”,是驮囊里琳琅满目的贸易之路。

“这次展览以唐代陶瓷为载体,通过‘沙漠之舟’‘西域奇谈’‘胡风唐韵’三大篇章,全方位展现了唐代陶瓷中所蕴含的丝路文明元素。”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说。

走进展厅,形态各异的陶瓷骆驼吸引观众的注意,它们有的四腿直立,驼首上昂,像是不畏风沙走在大漠里;有的曲跪在地,颈部上扬嘶吼,像是刚刚歇脚或准备启程;亦有骆驼低头饮水,或回首嘶鸣、人驼呼应……它们是“沙漠之舟”,也是丝绸之路的标志性符号,而每一尊栩栩如生的陶瓷骆驼身边,几乎总有一个牵驼的人俑,他们有汉人、胡人等,有胡人身穿汉服,也有汉人身着胡服、手拿胡瓶,不同的文明交融,影响着沿线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穿着打扮、科学技艺等。

“这只骆驼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只有一个驼峰。”何飞指着一个相对较大的红陶彩绘单峰驼介绍道,单峰驼的形象多出现在中亚、西亚的艺术中,而这尊单峰驼的出现无疑是文化交往的体现。“在各类骆驼俑中,单峰驼出现得很少,像这尊保存完整、形体高大的单峰驼,更为珍贵”。何飞说。

“这是我第一次密集地看到这么多生动的骆驼俑和人俑,让我对唐朝的丝路文明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这些文物好像又看到了唐朝热闹非凡的丝绸之路。”专程和朋友来到郑州看展的游客王宁说。

展品中,骆驼虽形态各异,但相同的是,每一只骆驼身上总会放着鼓鼓囊囊的货物。

西去,满载丝绸、茶叶、陶瓷等;东来,带回的是玻璃、金银器以及各类文化。在展览里,有降魔俑、天王俑、三彩釉陶捧经幢狮,它们将佛教的威严、祆教的神秘、汉地的庄重融于一体;有三彩刻花穿带壶,它是模仿波斯人金银器的形制,用陶瓷制作而成。

一件特别的文物——三彩釉陶飞天,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一般的飞天多见于敦煌壁画,这件器物是飞天出现于陶瓷中的罕见例证,以陶瓷为载体实现了飞天三维化。

“丝绸之路带来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较为明显地体现在陶瓷文化上。”中国古陶瓷协会副会长任志录介绍道,西方大量的金、银、玻璃器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在唐代演变出了带有西方特色的瓶、碗、杯、壶的陶瓷器物,一直影响到现在,它的形成是丝绸之路交流融汇的结果。

“中华文化坚持‘和而不同’理念,承认文明多样性、包容文明异质性。”何飞说,让不同文明互相借鉴、和谐共处,这在当今世界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此次展览由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将持续至2025年12月12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学术讲座、文化体验等活动。(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文旅新探|唐朝陶瓷版“西游记”上新 聚焦“西去东来”丝路文明